为庆祝第21个全国科普日和第7个中国农民丰收节,9月22日,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联合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江苏省农学会、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共同举办以“科技创造健康生活”主题公众开放日暨《改变世界的种子》图书推介会。江苏省农科院“打开”院门开放办活动,将藏在“深闺”里的科技成果带到市民身边,让科技成果既具科技含量,又能接得“地气”。
AI+农业,已经是“next level”
今年1月才启动建设的江苏省农科院智慧农业示范基地,首次开放市民参观。
进温室要穿过风淋室、除掉衣物上的尘埃,换上白大褂;温室里不见农夫,穿梭其中的是在轨道上忙碌的机器人……这些对于市民朋友们来说都是头一次体验。现在农业生产已经可以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的工作环境也可以像大工厂一样干净、整洁、有序、智能,更重要的是种出来的小番茄“色香味”俱佳,还有“儿时的味道”。市民感叹:“原来AI+农业,已经是next level!”。
“我们研发了数据感知系统,温室里的植株都安装有空气传感器、土壤传感器、水质传感器,四周有摄像头,还有小型气象站等感知终端,工作人员在手机上动动手指,环境变化、作物生长、设备运行等情况尽在掌握。”面对热情的市民朋友,江苏省农科院农业信息所所长、智慧农业创新首席任妮热情地介绍。
“这是我们的温室巡检机器人,这是双臂采摘机器人。”任妮介绍说,巡检机器人身上布满了摄像头和传感器,在行走的过程当中,能实时采集温室里每一个区域的环境数据,同时它的“眼睛”——摄像头也在时刻“捕捉”植株的生长情况,“植株的高度、径粗、节间距等等,这些代表生长状态的数据,都被一网打尽,传输给基地的‘大脑’。”任妮说,经过智能化的算法,就能判断植株到底长得好不好,接下来水肥和环境要如何控制等等,“另外机器人还能帮我们对后期的产能进行评估——它每天都帮我们在数花、数果,这些果子里面有多少成熟度能达到我们的采摘要求,未来产量有多少也就了然于心。”
在“网红”打卡地汲取“科普大餐”
为让广大市民朋友深度体验农业科技带来的独特魅力,此次江苏省农科院公众开放日特别设置了农业科普区、互动体验区、成果展示区和产品展销区等多个区域。来自南京多家中小学、图书机构和扬子晚报小记者等多批研学团以及数千名市民欢聚在此,“沉浸式”打卡科技与农业的奇妙之旅,感受农业科技带来的含甜量、含绿量、含智量。
在农业科普基地,蝴蝶馆、蔬菜馆、豆博馆、草莓馆、杜鹃花馆凭借“高配”设置一跃成为“网红”打卡地。“这里的蝴蝶为什么不怕人”“这么大的南瓜是如何种出来的?”“杜鹃花的色彩为什么和土壤酸碱度有关?”参观者不仅一饱眼福,更是汲取了“科普大餐”。在堪称“基因银行”的江苏省种质资源库内,珍藏着超5万份的水稻、小麦、大豆等种质资源,“种质‘芯片’守护着国家粮食安全”的科普知识讲解,给每个小朋友心中种下了科普的“种子”。
在互动体验区,萌态可掬的宠物兔深得小朋友的青睐,不怕人的鹦鹉引得众人捧腹欢笑,畜牧研究所“独家宝贝”牛羊让市民纷纷驻足围观。
在成果展示区,一口爆汁的奶香玉米、健康醇香的现磨豆浆、鲜甜可口的各类瓜果、形形色色的昆虫标本、营养健康的枫树产品、汁浓味美的智慧番茄、香醇浓郁的抹茶冰淇淋、肉质鲜嫩的风味烧鸡、新颖有趣的3D打印食品......16家专业所的“看家好物”从瓜果到饮品,多饱含着农科专家的智慧和巧思。
此外,在产品展销区,与江苏省农科院各相关专业所合作的48家来自全省各地的企业争相吆喝:适合当下国民的慢糖主食低GI大米、营养健康的加工产品等各色产品琳琅满目,吸引路人;更有G12党建共建联盟单位倾力加盟……正是这些企业转化成功打通了从实验室到百姓餐桌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江苏省农科院科技服务一直以来的亮点。
通讯员 杨春艳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于丹丹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