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史漫笔231】深藏在本州岛最南端海岸的国际史话

◆《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位于纪伊半岛的和歌山县拥有令当地人为之傲娇的白浜沙滩,还有与海的辽阔相映成趣的天然温泉。当然,这里的柑橘也十分有名。无法用视线望尽的海岸线,无疑是这片观光胜地的黄金。如果沿着海岸线,一直走到本州岛的最南端,不能错过的是一处叫“串本町”的海滨小镇。仅我所知,俳句诗人高浜虚子在熊野地区留下的句碑至少有7处,而那句“灯台を花の梢に見上げたり”,就留在潮御崎神社。

漫步人口只有1.5万的这座悠闲小城,那处不太被外界所熟知的“土耳其纪念馆”在带着些许异域风情的同时,总让人有些匪夷所思。谁也不会料到,地处岛南一隅,竟也有这般的“国际化”?这不免让人联想起神户的异人馆,和那些红墙绿瓦之下的外国人和外国事。翻看串本町的网站,“编织友谊的物语”成为它的自我定位和宣介之词。根据我的理解,这里的“友谊”主要就是指日本和土耳其之间一次特殊的交流,也是土耳其纪念馆背后的故事。

图片

1887年,以日本的小松宫彰仁亲王夫妇访问伊斯坦布尔为契机,日本和奥斯曼帝国建立并开启了皇室间的礼尚往来关系。为向当时的明治天皇送去勋章,埃尔图鲁尔号驶往日本,这是奥斯曼帝国的首个“亲善访日使团”,受到了日方的热烈欢迎。埃尔图鲁尔号自1889年的7月14日出发,历时11个月,于1890年的6月7日在横滨入港。历史行进到这里,一切都很顺利。

但是,故事的开端源于船体的老旧。我想,在硬件设备之外,还要加上一个“面子”问题,从而酝酿了这段极为特殊的章节。这艘远洋颠簸的船只已服役26年之久,供给不足、船员经验有限等硬伤,让这趟赴日“远门”之行早在出发之际就遭到国内的强烈反对。研究者们的一致主张是,埃尔图鲁尔号顺利抵达日本,已经是万幸了。在日本逗留3个月左右后,埃尔图鲁尔号选择了9月中旬的日子返程。了解日本的人都知道,这恰逢台风的季节。与此同时,日本也早已看出,这艘老船已经不堪风雨了,选择台风季节出海无疑是铤而走险,于是好言相劝要避开台风晚点上路。

图片

作为伊斯兰教的“盟主”,奥斯曼帝国带着向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展示国力的复杂心态,无视日本的善意劝阻,执意要求按期出发。如果回头看,这绝对是一次“死要面子活受罪”。历史学家分析,在奥斯曼帝国看来,如果接受了日方的建议,那就意味着对外示弱,世间不免将引起奥斯曼帝国海军衰退的流言,这比航海的风险还要大得多。9月16日晚9点左右,在台风的摧残下,埃尔图鲁尔号就像被黑色的命运困住一样,在纪伊大岛㭴野崎撞上了岩礁,1个半小时后沉没,司令官和600名以上的船员跌入海中。

不幸中的万幸,仅有极少部分船员勉强游到岸边向灯塔人员求救,虽然言语不通,但使用国际信号旗交流后,当地人才明白是奥斯曼帝国的船只遇难。难能可贵的是,正值台风季节,尽管当地渔民难以出海捕鱼,食物严重不足,但依然慷慨解囊,救助生还者。下落不明的有587名船员,得到救助的人身上闪烁着当地百姓朴素的大爱之光。这也让我想起,在过去无数次包括中国在内的过往船只遇难之时,日本也曾全力救助,展现的是跨越国境的生命尊重。

图片

之后,日本海军派出护卫舰从东京起航专门护送奥斯曼帝国生还的船员顺利回国。这次事件在两国都引起了巨大轰动。日本媒体不但对此事进行了大量报道,还面向社会进行了募捐,《时事新报》甚至还专门派遣记者跟随日本海军派出的护卫舰直接将捐款送到了奥斯曼帝国政府手里。经此一事,相隔甚远的土耳其对日本有着十分的感激和好意。对此,被日本所津津乐道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两伊战争中,土耳其积极回应日本请求,专门增派两架专机,协助在伊朗的200余名日本侨民回国。这被视为两国之间的另一个佳话。对于土耳其而言,显然是一次跨越时间的“报恩”。

如今,串本町依然坚持着和土耳其每5年联合举办1次大型的告慰仪式,共同纪念这场海难。两国间合作拍摄的电影《海难1890》也成为历史的可视化追忆。站在精致和干净的“土耳其纪念馆”面前,虽然很难具化想象那场巨大灾难的冲击性场景。但不远处的慰灵碑,还有㭴野崎灯台,都传递着一种无国境的感情共鸣。旅日多年,我依然会为这样的细节感动,并认为这也是了解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一个窗口,而与政治和立场等都无关。(2024年9月22日写于日本福冈The358SORA酒店1911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