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玉涵
敦,大也;煌,盛也。
9月21日,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市盛大开幕,再一次搭建起文化交流的开放平台。
敦煌文博会是“一带一路”建设中唯一以文化交流合作为主题的综合性国际博览会,自2016年起已举办六届。本届敦煌文博会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来自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国内外800余名嘉宾齐聚一堂,共商“一带一路”合作大计,共绘互利共赢的美好蓝图。
本届文博会将举办敦煌论坛、文化展览、文艺演出、招商推介等5个方面18项活动,深入挖掘丝路文化精髓,着力打造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进一步弘扬敦煌文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文明互鉴迈上新台阶。
展厅现场
展馆之中,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成果展、“交响丝路·多彩华章”——丝绸之路文化融合展、“匠心传承·创意绽放”——非遗及文创精品展、“南北之光”中国乌拉圭摄影艺术交流展等多个文化展览次第铺展,多维度地呈现敦煌的璀璨风采。丝路文明交相辉映,开幕当日便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展。
“敦煌真是常看常新。”敦煌研究院“典范”“高地”成果展展厅展示了近5年来敦煌研究院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传承弘扬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让观众们赞不绝口、连连称奇。敦煌研究院一院六地石窟监测预警体系、莫高窟风沙治理体系、数字敦煌等文物保护科技成果,以及考古研究、文献整理研究等敦煌学研究成果都在展览中呈现,帮助观众更全面地了解敦煌莫高窟的考古研究工作、文物保护工作。
展览也实现了观众与莫高窟的跨时空对话,通过对彩塑进行三维重建、艺术复原,以高还原度展示的莫高窟第57窟复制窟,以及首次整窟研究性复原临摹的莫高窟第172窟复制窟等,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感知莫高窟彩塑、壁画的魅力。许多游客举起手机、相机在复制窟中仔细记录洞窟细节,或是带着VR眼镜“寻境敦煌”,很开心这场展览弥补了些许在莫高窟参观时的意犹未尽。
寻境敦煌VR体验
敦煌文博会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敦煌文化随深入人心的“飞天”形象,“飞入”各国嘉宾的心里,“飞入”百姓日常生活中。
“匠心传承·创意绽放”——非遗及文创精品展琳琅满目,集纳了兰州太平鼓、敦煌彩塑模型、兰州市博物馆文创“兰小五”背包、甘肃省博物馆文创“飞天”毛绒挂件、西域珐琅灯等千余件非遗及文创产品,充分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灵动交融和文化创意的勃勃生机。
丰富多彩的非遗及文创产品吸引了许多国外友人的目光,冰箱贴、抱枕等产品被纷纷收入囊中。“敦煌太迷人了,希望有机会再来敦煌。”
外国嘉宾挑选文创
敦煌石粉彩绘技艺非遗传承人侯杨红在展台上忙碌不停,不断向观众讲解、展示地仗制作、画稿设计等敦煌石粉彩绘技艺,并介绍青金石、蓝铜矿等天然矿物颜料。
从开幕开始,她的展台就总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都是对此感兴趣的媒体与游客。侯杨红很开心可以借此机会,向更多人展示这项非遗技艺,“揭秘”敦煌壁画历经千年依然璀璨的“密码”。
在她旁边,平凉剪纸的展台也总是排着队:体验非遗传承人现场剪纸肖像。马女士一家带着孩子来看展,惊艳于这项非遗技艺的精巧,就让孩子也体验了一次。“敦煌文博会集中展示了很多敦煌文化,孩子边看展就可以边了解许多知识,对我们来说也开阔了眼界。”
敦煌石粉彩绘技艺展台
在展览举办的同时,本届文博会开设了国际青年文明互鉴对话、敦煌文化的文学表达、敦煌舞的传承发展与现代传播、“一带一路”中国与中亚南亚合作发展、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继承与发展、非遗保护的创新实践与国际合作、创新与发展:敦煌学研究的新使命等七个主题论坛。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共同讨论,新时代下敦煌文化绽放的新活力、带来的新思考。
来自英国的风飞是一名考古学者,在北大博士毕业后便在西北大学工作,此次专程来参加敦煌文博会,重点关注敦煌考古的创新。此前,她已经多次到访敦煌,还曾参与碳十四年代测定工作,在她看来,敦煌的考古工作一直是值得学习的典范,数字化、科技化成果让人耳目一新。“敦煌一直在探索、创新研究方法,而不是固守传统。21世纪需要21世纪的方法,然后继续走向22世纪、23世纪。”
考古学者风飞
敦煌文化、敦煌精神读不尽、写不尽。
甘肃省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叶舟参加了“敦煌文化的文学表达”论坛,他创作的《凉州十八拍》于2023年获得第十一届春风悦读榜年度白银奖。叶舟庆幸,自己在少年时就找到敦煌作为自己写作的根据地:“敦煌对我来说就像一个超级核电站一样,我只要站在这一片天空之下,它就会点亮我、加持我、赋予我。”他表示,总有下一部关于敦煌的书在呼唤他。
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翻译家曹元勇从出版人的角度建议,作家、诗人、艺术家们都能够来河西走廊走一走,到敦煌看一看:“敞开文化交流的胸怀,像我们的前辈们一样去拥抱世界。而我作为出版人,希望通过国内原创作家的创作,将中国人如何看待世界的思考,再传播出去。”
历史上的敦煌,是东西方文化交汇的重要枢纽;如今的敦煌,在文明互鉴中承担新的使命、焕发新的光彩。
论坛现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