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爱逛北京地铁19号线

瑰丽的牡丹、素雅的园林、奔放的舞蹈、斑斓的风筝……北京地铁19号线,一共十站,每一站都有壁画。
9月20日,英国皇家社会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外籍教授罗伯特·沃克,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文化交流:文明互鉴与共同进步”平行论坛上,向在场的数百位中外嘉宾介绍北京地铁19号线。他说,他喜欢乘坐19号线地铁,会被每一站的壁画所吸引,“北京地铁19号线,像是铁轨上的美术馆。”
图片
9月20日,2024北京文化论坛上,罗伯特·沃克在向中外嘉宾介绍北京地铁19号线沿途站点的壁画。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铁轨上的美术馆
“先说牡丹园站吧,它是地铁19号线的北边起点。”罗伯特·沃克在电子演示文稿上向论坛嘉宾们展示了牡丹园站的壁画,硕大的牡丹花,白的、紫的、红的,在墙壁上怒放。每一朵牡丹花,都有独特的形状。鸟儿、蝴蝶在花瓣上飞舞。
图片
地铁19号线牡丹园站里的壁画。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牡丹’在中国,是财富的象征,红色是皇家之色,白色又反映了女性之姿。我每次都会在牡丹园站逗留很久,感觉画中的每一朵牡丹花都很好看。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国艺术家的美学思想。”他说。
地铁向南行驶,第二站是北太平庄站。乘客一进地铁站,映入眼帘的是壁画里的钢铁洪流。整个壁画使用水刀切割的大理石制作,描绘出北京轨道交通的百年历史。
图片
地铁19号线北太平庄站里的壁画。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罗伯特·沃克说,这幅壁画不仅介绍了北京轨道交通的历史,同时这里面还有很强的人文关切,“艺术家画了很多工人,他们勇敢团结。我们能从这幅画中学习到,要借助集体力量,克服困难。”
他认为,地铁19号线像是一个铁轨上的美术馆,人们可以在19号地铁线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之美,以及当代中国艺术家的美学思想。
在地铁上,学习中国历史
“积水潭站到了。这里的壁画很华丽。”罗伯特·沃克的电子演示文稿上,随即展示出《潭波回影》壁画。他向论坛嘉宾们介绍,整个作品采用绿色环保的微晶石材料,描绘了繁忙的漕运码头景象。
图片
地铁19号线积水潭站里的壁画。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据历史记载,积水潭历史上是漕运的总码头,也是皇家的洗象池。从元代起,来自暹罗、缅甸的大象,就作为运输工具和宫廷仪仗队使用。在夏伏之日,各国驯养员,会带领大象到积水潭洗浴。
“在19号地铁线,可以学习到很多中国历史。”罗伯特·沃克说,太平桥地铁站壁画,描绘了中国千年经济史。画面上一条河流在层峦叠嶂中向东流去,河两岸画着石头、阡陌、田地。从古至今的标志性事件,都按照历史时间,从西到东排列:唐朝时建立起比较成熟的坊市制度,宋代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清朝开启洋务运动……
“这幅图既美观又实用。我们能在这图上学习到中国的历史。它很好地记录了中国的发展历程。同时,我也学习到很多智慧。比如,一个社会的宏观规划,想要很好地实现,就需要社会成员能够团结合作。”罗伯特·沃克说。
交流互鉴,才有文明的春天
牛街地铁站壁画《创造·收获·欢乐》里,描绘了多个民族的丰收场景。据旁边铭牌介绍,壁画原作于1982年完成,1984年荣获第六届全国美展壁画银奖。艺术家结合站厅空间在原画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在保持作品原貌的基础上,通过玻璃马赛克工艺丰富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使优秀作品再次呈现于牛街站厅。
图片
地铁19号线牛街站里的壁画。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周菱是《创造·收获·欢乐》的创作者之一。”罗伯特·沃克说,他第一次看到这幅壁画时特别震撼,他感到画面既大气又细腻。他介绍,周菱是一位世界知名的艺术家、人类学家,非常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她认为他们的文化是具有多样性的,而且不是落后文化。“我同意周菱的观点。各民族文化之间,应该交流互鉴。文化多样性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力量。”他说。
图片
地铁19号线景风门站里的壁画。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摄
景风门地铁站壁画《城池柳荫》,让罗伯特·沃克颇为喜欢。他说,那幅壁画有活泼的燕子、长长的柳条、斑斓的风筝,是一个无比美好的春天,“我想,它也告诉了整个世界,我们要更好地认识到人类不同文化的重要性。如果我们这个地球想要变得更好,就需要我们相互交流互鉴。”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张牵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