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冷知识!探秘汉扶余时期的吉林!

图片
在东北地区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孕育了夫余这一古老而辉煌的国度
夫余国在东北大地屹立700年之久
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今天吉吉将带你走进
夫余国的历史深处
探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遗迹
感受这个古老文明的独特魅力
东明开国的故事
考古发现,史载东北地区最早的文明古国,其主要遗址集中在吉林省内。
公元前2至3世纪,正是秦汉历史大转折时期。在松嫩平原上,有个橐离国。国王身边有一个地位卑微的侍妾,不知什么原因,肚子忽然大了起来。国王发现之后,异常震怒,拔出佩刀,要将侍妾斩为两段。侍妾苦苦哀求,国王才允许她说出实情。原来在国王外出打猎之际, 有一团像鸡蛋那样大小的气体击中侍妾,侍妾就怀孕了。国王听闻后,迷惘又惊异地认为这是上苍所赐,便指令他的母亲,男孩出生后,还给他取了个名字叫“东明”。
图片
▲图/扶余文旅
东明生来聪明,自小就被安排去放马,有着强健的体魄,精于骑射。国王有多个儿子,本领都不如东明,于是怕东明长大夺取自己的王位,决定趁其羽翼未丰,杀了他。其母闻讯,告诉东明赶快逃走。东明一路向南逃亡,眼看追兵就要到了,茫茫大江却拦住了去路,东明情急中以弓击水,江中的鱼鳖忽然浮出水面,搭成了一座桥。东明刚走过鱼鳖桥渡过江,追兵就到了,江上的鱼鳖瞬间消失不见,追兵只好望江兴叹。东明来到了秽人部落,教秽人种植五谷,驯养家禽,后来被拥立为王,建夫余国。
尽管东明开国的故事具有浓厚的神创色彩,但东明始创的这个夫余国“方可两千里,户八万”,在东北大地屹立700年之久,却是真实的历史。根据文献记载,作为东北地区最早的文明古国,夫余建国约在西汉初或更早,灭亡于公元494年,历经汉、魏、晋北魏各朝。而通过考古发现的这一文明古国的文化遗存,则主要集中在吉林省吉林市市区和长春地区的榆树市,其中包括王城城址与大规模墓地。
图片
▲图/扶余文旅
依山傍水的夫余城
夫余城是夫余国的都城,在夫余国灭亡后,夫余城仍被后世沿用并保留了其旧称,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区域经济文化中心。
夫余城城址位于吉林市丰满区的永安村,定名为永安遗址。东团山是一个海拔252米的圆锥形的小山,矗立在松花江岸围,夫余以其为瞭望台,在地势较高的地方修筑了山城,绕着山麓平缓台地边缘修筑了内城城墙,内城遗址俗称为南城子。根据发掘材料得知,山城的城墙是高句丽时期修建;南城子的城墙南段及东南段建于西汉。城墙北部已经完全被现代村庄叠压。
图片
▲图/南城子遗址(夫余王城之宫城)DEM图
内城南部有一处高台,经过考古发掘,发现是一大型建筑群基址,其中保存最好的房址是F3,建筑长度超过20米,很可能是王宫建筑。中国传统王宫建筑体量高大,房顶铺瓦,边沿装饰瓦当,为了承受沉重房顶的压力,需在立柱之下垫石柱础,石柱础之下还要夯筑磉。除了高大,王宫建筑的墙壁装饰也是十分华丽,贴有各种花纹砖,考古工作者在此发掘出多种样式的几何花纹贴砖。
图片
▲图/内城F3立柱下的磉墩(SD)分布平面图
吉林市博物馆曾在内城城址采集到1件金龙头,青铜质地,表面鎏金,推测它应该是夫余国王之物,用金龙装饰,彰显王权。考古还采集到一青铜人面像,长脸大耳,是夫余国本土神灵崇拜艺术品的代表。内城发掘出土的陶器中复原器较少,其中器座出土与复原意义重大,这件雕刻精美的器座是夫余国王室贵族还保留索离国的某些文化习俗证明。出土的灰陶罐,则具有汉文化的特征。
图片
▲图/扶余城内城的文物
内城面积狭小,因此只能是宫城,在宫城之外还有一个面积很大的外城,其城墙在地表已经看不到。早年调查时曾采集到带有“长”字的瓦当残片,属于汉代流行的“长乐未央”瓦当残片,说明夫余国王城在汉代已经有宫殿。2018年,考古工作者者外城区发掘出夯土台基和瓦当,瓦当花纹甚奇,初看似尖叶的八叶花卉,侧视犹如迭起群峰,可称之为“丘状V形掰花纹瓦当”,是扶余文化特有的瓦当。这一发现,说明外城区也曾存在宫殿式建筑。
图片
▲图/扶余城外城出土的丘状V形掰花纹瓦当
规模巨大的帽儿山墓地
夫余城的东北是高大的龙潭山,东南是低矮的帽儿山。史载夫余城外有南山墓地,刑杀罪犯。考古工作者们在城南和东侧的多个山头坡地进行了调查、勘探和发掘,均发现了墓葬,于是将其统称为帽儿山墓地。这一古墓群的发现,有着巨大的研究意义与价值。
帽儿山墓地面积约15平方公里,据推测整个墓地墓葬总数应超过一万座。1980年,吉林市博物馆为配合基建活动,抢救性地发掘了三座墓葬。1989-1997大约10年间,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吉林市相关机构的配合下,对帽儿山墓地的200余座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
考古发掘共计出土文物4000余件造型精美、品种丰富的文物,其中不乏大量金银器以及玉器、玛瑙等贵重装饰品。在其中一个出土遗物最多的墓葬中,发现了一张残高20厘米的绢制墨书帛画。墓中的帛画是用以招魂引导主人升天之物,在下葬时现制作,用毛笔蘸墨水在素面帛上绘制而成。因为是神职人员临时所画,图不规整,也不完全对称,部分墨迹有褪掉的情况。这幅帛画上的纹样为抽象化的对龙式样,龙身粗直,四肢三爪,龙颈与龙头用细长直折线,示意昂扬之态,龙尾用弯转波折线,展示飘动之势。
图片
▲图/帽儿山墓地出土帛画(局部) 马王堆出土帛画
墓葬随葬帛画是汉朝贵族习俗。帽儿山墓地的发现,说明夫余贵族墓到北朝时期还保持这一习俗,可见汉朝文化对夫余丧葬礼俗影响之深远。夫余墓葬帛画的意涵也应该和汉墓帛画的用意相同。
学者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对帽儿山墓地帛画进行初步解读:以双排星点纹呈连山之形为线格,表示上下层天体两界,或表示银河;下界三组对龙纹是头下尾上,表示降龙接引;上界三组对龙纹是头上尾下,表示升龙入天。每组对龙之间有一个特殊符号,或长方框接上下两个方向的箭头,或长方框接左右方向箭头,或四个方向箭头,可能表示每组对龙之神来自不同的星空神域,也可能有其他意涵。
帽儿山古墓群的发现,对于确认吉林市是夫余王国前期都城所在地,对研究东北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兴衰,对当时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习俗及其与中原文化的交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鉴于此,1996年11月20日,帽儿山墓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图/吉林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