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种田?怎么种?种什么?“新农人”这样做……

全文1260字,阅读约需4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返乡大学生于国胤创立罗源北山湾农业专业合作社,首次试种再生稻“甬优1540”头季稻喜获丰收,最高亩产达625.39公斤。

02于国胤计划在今年再生稻第二季收获时,再次与农业农村局组织测产,以提高全县粮食产量。

03五旬农妇叶玉冰三年来复垦了全镇3000多亩荒地,解决了飞竹镇、霍口乡12个村庄60多户农民就业问题,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粮食1000多亩。

04为此,罗源县在政策上和技术上对种粮大户给予了较大的支持,希望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家乡。

05通过新农人的努力,罗源县各个村里不仅有了绿意,更有了人气,助力乡村振兴。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在春天播撒希望,在秋天迎来收获。记者将镜头对准丰收的农村,走到田间地头,带着“种田三问”,向农民取经,助力乡村振兴。
谁来种田?
大学生返乡扎根农田 创立合作社
罗源北山湾农业专业合作社,今年首次试种的再生稻“甬优1540”头季稻喜获丰收,最高亩产为625.39公斤,带头人于国胤是位返乡大学生,11年前毕业就回了村;4年前,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归农田,立志要在家乡的土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于国胤 返乡创业大学生
我们这块田原本是流转给外地人种植草皮,当时我们县里跟村里的一些村干部就觉得很可惜,跟我商量能不能流转过来复垦作为种植。
看好粮食生产前景的于国胤,创立了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这块田地约有150亩,于国胤说,这是从村里7个生产小组流转来的,涉及了100多户农民。
图片
田里种什么?
创新尝试 种植再生稻
于国胤正在尝试一种全新的种植方式——再生稻。放眼望去,田里的水稻,“高矮胖瘦”,各不相同。
图片
再一望,有一大片田里的再生稻有些“秃头”,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于国胤 返乡创业大学生
这个是我们今年大面积种植的一个再生稻品种,叫永优1540,我们测产了三亩,平均亩产差不多在570公斤干股 ,如果湿谷的话可以达到1300多斤,最高的一块田的话差不多是600多公斤。
罗源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龚琪认为,种植再生稻,是提高全县粮食产量的好开始。
图片
村里的陈老伯在农忙时也来给于国胤帮忙,他曾经也是插秧好手,但现在更倾向于种植蔬菜。
松山镇北山村村民 陈妹姆
插秧不划算了,做一点点不够成本。
记者
像现在种的这个再生稻,两季都能收成,你们以前敢想吗?
松山镇北山村村民 陈妹姆
一季的水稻好,两季的不好。
记者与老伯交谈了解到,他们对于再生稻还是持有怀疑态度。对此,于国胤表示,这是因为罗源地区是第一次种植再生稻,所以很多人都还在观望。
怎么种?
政策支持结合专家技术指导
为消除农民顾虑,于国胤打算在再生稻第二季收获时,再和农业农村局组织一次测产。罗源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龚琪表示,在推广再生稻的过程中,他们在政策上和技术上,都对种粮大户给予了较大的支持。
图片
好政策给了于国胤更多尝试的空间,他也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愿意回到家乡,编织属于他们的“新时代田园梦”。
谁来种田?
五旬农妇带动多人返乡种田
罗源县飞竹镇仓前村50多岁的叶玉冰,三年来复垦了全镇3000多亩荒地,她还是罗源农业农村局龚副局长口中的“种粮女状元”。
图片
怎么种田?
三年复垦千亩荒地
2021年返乡时,叶玉冰看到家乡荒地众多,于是毅然决定进行开垦。
图片
虽面临诸多困难,但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叶玉冰坚持了下来。
飞竹镇返乡创业者 叶玉冰
30年都没人种田,人家已经养牛羊习惯了,突然间开荒复垦,牛羊也没地方放。后来我们找乡政府帮忙协调,让大家的理念慢慢转变过来。
田里种什么?
“山区规模化种粮” 稳步向前
通过叶玉冰等新农人对抛荒地的复垦、整合,让田地变得更适合规模性耕种。
图片
叶玉冰这三年对抛荒地的复垦种粮,解决了飞竹镇、霍口乡12个村庄60多户农民就业问题,同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粮食1000多亩。
图片
在罗源,种粮30亩以上,就是种粮大户。从2022年的30多户,到今年的120多户,叶玉冰等新农人期盼着的更多人留在家乡造梦的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图片
图片
去年,罗源县报送的《罗源县关于春耕备耕情况的调研》被国务院办公厅采用,同时获得国务院领导批示。春耕秋收,这些“新农人”回到村里,眼见罗源各个村里,不仅有了绿意,更有了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