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见证开放活力:在深圳前海,平均每月新增120多家外资企业;在湖北鄂州,平均每周80架次国际货运航班通达全球;在西安国际港站,平均不到两小时就有一趟中欧班列发出……今日之中国,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已成为“世界的中国”。
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方位开放,中国实现了伟大历史性转折,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
开创崭新局面
今年以来,不少欧洲老牌车企纷纷加码对华投资。4月份,大众汽车宣布将投资25亿欧元,扩建其在合肥的生产及创新中心;9月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宣布,计划与中国合作伙伴共同在华投资超140亿元。近年来,“到中国去”正成为越来越多外企的共识。看好中国、投资中国,折射出的是中国市场强大吸引力。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调整外交战略,开创对外工作新局面。7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之路,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新的起点上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
2023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33亿美元,比1983年的9.2亿美元增长了176倍,规模连续多年保持世界领先。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对外投资步伐不断加快。2023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金额为1301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61倍,年均增长23%,连续11年位居世界前三。
双向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是中国开放发展的一个缩影。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再到“引领时代”,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和最壮丽的气象。1978年至2023年,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比重从1.7%上升到17%左右。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从自贸试验区到自由贸易港,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累计开展3500余项改革试点,形成了许多标志性、引领性制度创新成果。
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落地实施外商投资法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2024年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由31条减至29条。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取消银行、证券、人身险等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
主动向世界开放中国市场。作为世界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上海进博会迄今已连续举办6届,今年即将举办第七届,吸引了来自17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累计意向成交额超4200亿美元。从进博会、服贸会到消博会,一系列扩大高水平开放的重大举措,为全球发展注入中国力量。
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丰硕成果。我国已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3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截至2022年,我国在共建国家的承包工程年均完成营业额达1300亿美元,建设了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一系列标志性项目;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累计开行超7.8万列,运送货物超740万标箱;2013年至2022年,我国与共建国家货物贸易累计规模达19.1万亿美元,双向投资累计超3800亿美元。
携手合作共赢
开放,不仅是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更是新时代中国的主动担当。
从国际合作看,尽管近年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开放指数呈下滑趋势,但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仍然是时代潮流。中国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广阔前景,也促进了各国共同发展、推进世界现代化。
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到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携手共行天下之大道。
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将以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契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立同国际通行规则衔接的合规机制,塑造开放新优势,释放开放新红利;将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更加积极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将创造消费新场景,培育外贸新动能,擦亮“投资中国”品牌,让中国大市场成为全球创新活动的“强磁场”;将把开放的蛋糕做大,把合作的清单拉长,全面参与世贸组织改革,壮大自贸“朋友圈”,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展望未来,随着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坚定不移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将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经济日报记者 孙昌岳 王一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