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青草香 悠然见南山

风吹南山,万千姿态。
南山草原,绵延80里,壮美无限风光;
南山牧场,牛羊成群,滋养一方人民;
南山苗寨,源远流长,古风吹拂至今。
当第三届邵阳旅游发展大会的东风吹至湖南城步南山牧场,这座海拔1800米的云上草原,更是胜境如画,满眼皆景。
看南山草原
白云千里,碧草如歌;八十里南山,壮美辽阔,阵阵秋风下,山丘也随着青草而起伏。
图片
连绵起伏的山丘(李芳森 摄)
23万亩集中连片的草山草坡,因兼备北国草原的苍茫雄浑与江南山水的灵秀神奇,一直享誉“南方的呼伦贝尔”美称。
“每个南方人都有一个草原梦。南山大草原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美,随手一拍就是屏保。”习惯了城市的车水马龙、高楼大厦,这样广袤的天地,更让来自广西的谭芯感受到自然的无穷魅力。
春赏杜鹃漫山、夏看绿满山河、秋观五花草甸、冬览银装素裹,连绵草原上的四季美景,吸引了众多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2016年7月,南山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之一。自试点以来,遵循“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的国家公园建设理念,南山国家公园的绿意更足。
图片
南山大草原的自然风光(李芳森 摄)
绿色南山,也绽放红色光辉。南山大草原不仅以自然风光闻名,更因其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入选全国首批“红色草原”名录。
在这里,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
解放初期,为防止海外势力的空投空降,国家正式在此建立哨所,位置便在南山大草原西山顶上。
1880米的高山上,哨所官兵在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帮助的条件下,靠着手拿肩挑,花了整整两年才建起来如今水泥石砖的哨所。
天气阴晴难定、上山路逼仄陡峭、高山之上缺衣少食,即使条件恶劣,红哨战士依然坚守岗位,毫不退缩,守护着一方安宁。
坚守高山,哨所的故事传到了北京。“高山红哨兵”在艰苦条件下为国防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事迹,感染鼓舞了一代中国人。
“绿色”与“红色”的有机融合,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来。
数据显示,2024年1至6月份,城步接待境内外游客293.9万人次,增幅17.6%,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9.8亿元,增幅18.25%,为全县文旅产业发展增添新动能与新活力。
品生态牛奶
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耸入云端的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悠闲自得的骏马,逐渐进入眼帘;巫江沿着山脉缓缓流淌,回荡着古老又熟悉的汩汩声,组合成一幅草原风情的山水画卷。
南山之上,明净的生命力带着旷野之息,孕育出独特的高山牧场。
湖南南山牧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不停运转,工人正在加紧打包牛奶。畅饮山泉水、饱尝南山草,天然放养的奶牛,不仅造就出“好山好水产好奶”的舌尖传说,更从味蕾上阐释了南山草原的起源故事。
图片
工作人员正在打包牛奶(李芳森 摄)
“20世纪50年代的南山,还只是一座没有产出的荒山,3000多名知识青年爬上南山,计划让这片荒山成为当地人民的‘粮仓’。”湖南南山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肖海龙,生于南山,也听着南山的故事长大,提及那段激情岁月,依然激动不已。
种粮不生、种树不长,经历多场失败的青年们陆续放弃,仅剩108人。
二十年后,坚守南山的青年终于摸准了这片土地的“脾气”——种出的白三叶草、地三叶草、黑麦草、苜蓿草……都能作为奶牛的饲料。南山草原、南山牧场,也逐渐在荒山上长出;奶牛成群的画面,也由此在南山绘就。
图片
在草原上觅食的奶牛(李芳森 摄)
南山牧业,在经历国营、上市等阶段后,经招商引资于2013年落户南山。“以前是牧民送鲜奶,工厂加工成奶粉;如今在牧民集中的16个地方,专门设置挤奶厅,干净卫生。”自1979年建立首个乳品厂至今,40多年发展,已由单一的奶粉品种,成长为集酸奶、学生牛奶、有机纯牛奶等品种生产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额达2亿余元。
临行前,肖海龙补充说,今年8月,一款学生高钙牛奶研发成功,期待能为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成长能量。
游风情苗寨
客人进门后的第一个场景,总是从阳光略递上一碗油茶开幕。一碗油茶,止渴充饥,也传递着苗家人的热情好客。
阳光略,居于丹口镇桃林村,是一名苗家乐老板。
桃林村,是去南山牧场的必经之地。不同于一般乡村的农家乐,在苗族同胞聚集的桃林村,都以苗家乐为名,苗家风情便是店中特色。
图片
阳光略和他的孙女(李芳森 摄)
阳光略家的厨房,总是烹饪着时令的味道。将从自家菜地里摘回来的茄子洗净后,切段、焯水,再倒入辣椒爆炒,一碗原汁原味的家常菜便出锅了。
“蔬菜都是自家种的,少放调料保持食材本味;一碗菜平均20元左右,最便宜的才10块。”阳光略细数着自家苗家乐受欢迎的秘诀。
2004年,丹口镇桃林村因地制宜,依托“天蓝、地绿、水净”自然底色,挖掘苗族民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优美的自然和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让人流连忘返。
看到村里涌进越来越多的外地人,2005年,阳光略瞅准商机,利用老房子有限的空间,摆起了八仙桌,广迎四方游客,开启了村里苗家乐的先河。
眼见势头不断向好,阳光略决定撒开手大干一场。2013年阳光略修建了新房,2015年便正式营业,餐桌也从以前的8桌,变为了现在的20桌,年收入近20万元。今年暑假假期,该苗家乐共接待了近600桌游客。
图片
桃林村全景(李芳森 摄)
“文化+旅游”,民俗便成了商品:跳傩戏、舞草龙,引得游客连连拍照留念;唱山歌、挤油尖、打泥脚,吸引游客参与其中;油茶、糍粑等苗家美食,在村里造就出一批苗家乐……
“以前村里百姓大多都是靠务农为生,忙碌一整年,也不过一家勉强填饱肚子。自从村里搞活旅游经济后,大伙的生活一年比一年红火了。”谈及村子的旅游盛况,桃林村党支部书记阳昌利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李芳森 曹菲 陈科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