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若铁路桥边的治沙人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
  一望无垠的沙漠边缘,和若铁路如一条笔直的线,矗立在天边。秋日的阳光洒在空旷的戈壁,只有微风在耳边回响。
  一人,一锹。40岁的阿力日吾用力地踩下铁锹,将铺在地面的芦苇秆折成两段,扎入黄沙中。芦苇秆头尾竖立合拢,逐渐形成横1米、竖1米的草方格。草方格在绵亘的沙丘上交错,沿着铁路伸向远方。
  “一脚踩下去,深了不行,浅了更不行,要刚刚好。”9月6日上午,阿力日吾笑着对记者说。
图片
9月6日,工地工人正在将芦苇秆铺在沙地上。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摄
  这是一片正在施工的工程固沙现场,位于和田地区民丰县和若铁路线一侧,26名工人正在紧张铺设草方格,他们要赶在11月前完成一条长17公里、宽160米的阻沙防护带,为秋季防护林建设发挥阻沙作用。
  来自四川的阿力日吾和妻子今年8月来到工地,他扎草方格,妻子铺设芦苇秆,两人配合默契,一天能完成六七百平方米草方格,按照每平方米6毛钱工钱计算,夫妻俩每天收入在三四百元。            
  “我在新疆扎草方格已经三四年了,去过很多地方。”阿力日吾说,扎草方格看着只是踩一脚的事,但大多数人干一两天就受不了,脚和腿疼得很。工地上,只有男人扎草方格,要有很好的体力和耐力。
  频繁的踩铁锹动作让阿力日吾的脚上长满了老茧,他平均每个月要穿坏一双胶底鞋,原本生了锈的铁锹被他踩得油光发亮。草方格就这样在他的脚下一点点扩展、延伸,成为阻挡流沙的利器,同时也是阿力日吾一家收入的来源。
  草方格固沙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铁路修建、生态绿化中最常用的治沙技术。在国外,草方格被称为“中国魔方”。
图片
9月6日,铺在沙地上的芦苇秆。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曹华摄
  新疆是我国沙漠面积最大的省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因此,草方格在新疆极为常见,人们在穿越沙漠公路,或者坐火车途经沙漠区域时,都能看到道路两侧连绵起伏的草方格,成为新疆的一道沙漠风景。
  45岁的钟明财是工地负责人,他的工作是组织工人按标准完成草方格铺设。“草方格要通过验收才算合格,长了、短了、低了、高了都不行。”钟明财说。
  在工地现场,长1.4米的成捆芦苇秆被截成70厘米长,工人们从中间对折扎入沙中,深度要达到15厘米,地面芦苇高度要达到20厘米。记者从工人手中接过铁锹试着扎草方格,总是难以恰到好处。踩轻了芦苇秆不能自然竖立合拢、缝隙过大、挡不住流沙,踩重了地面芦苇高度不够,也不行。
  “每片沙地硬度也不一样,有的下面还有碎石。所以,扎草方格要灵活掌握力度,才能做到快、准。”钟明财说。
  钟明财是扎草方格的“老资格”,他20岁就跟随施工队在新疆扎草方格,格库铁路、和若铁路、南疆沙漠公里都有他留下了的足迹。
  工程固沙的工地大多处于人迹罕至的沙漠戈壁,夏季天气炎热,钟明财会尽量将工人们上班时间安排在上午和下午,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在离工地几百米的地方用简易工棚作为休息场所,饮用水从县城运过来,遇到沙尘天和下雨天,工人们可以待在工棚内休息。
  钟明财的老家也在四川,为了方便照顾孩子,他将户口迁到了轮台县。如今,两个孩子一个上了大学,一个还在读初中。2023年新疆打响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后,各地工程治沙项目明显多了起来,钟明财也越来越忙碌,今年2月开始他就再没回过家,不停在各个工地奔波。
  “小时候,对新疆的印象只停留在书本上。来到这儿后,才真正体会到新疆的大。”钟明财说,自己扎了二十多年的草方格,可需要扎草方格的地方却越来越多,自己也越来越忙。
  干累了,钟明财一面招呼工友们坐在沙堆上吃点东西、喝口水,一面和记者聊着。
  “新疆这几年不得了,铁路修得把沙漠都围起来了,来的人也越来越多,大有前途哩。”他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