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戏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百戏之祖”昆曲发源地的昆山,自2018年开始,昆山市“以昆曲普及带动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全面提升”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创建名单,连续五届承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扛起在传承弘扬中华戏曲文化上探索新经验的责任担当。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活动的成功举办,已成为全国戏曲保护、传承和弘扬的重要活动品牌和鲜明文化标识,为全国348个剧种搭建了独一无二的大舞台,从剧种赓续发展、剧目打造、人才培养、文旅融合、传播推广等方向,多层次、全方面探索戏曲在新时代守正创新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模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样本。
缘起:
戏曲艺术传承发展的昆山担当
中国戏曲传承着中华文化基因、彰显着东方美学风范,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但一段时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娱乐生活方式悄然发生改变,中国戏曲艺术发展面临多重困境。戏曲人才流失,传统剧目逐年减少,新创剧目质量堪忧,要让各个剧种健康发展,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江苏“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的重大定位,强调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特别是在苏州考察时对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出了“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等重要指示,为我们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600年前,昆曲从昆山走出,流布四方,几乎滋养了全国所有剧种,被誉为“百戏之祖”。在新时代,生生不息的历史文脉如何传承赓续?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县榜首的昆山,自觉扛起弘扬传统戏曲文化的历史担当,持续擦亮昆曲文化金名片,先后获得“中国昆剧艺术促进奖”“中国民间艺术昆曲之乡”荣誉。
从2018年开始,由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在昆山连续举办五年。让全国348个剧种与木偶剧、皮影戏两种戏剧形态实现“大团圆”。这是我国戏曲艺术界的盛事,掀起了观看戏曲演出、探讨戏曲传承、关注戏曲发展的热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成为全国戏曲传承发展的重要活动品牌和鲜明文化标识。
做法:
好戏连台美美与共促进戏曲繁荣
顶层设计,形成“转角都是戏”的浓厚氛围
“大美昆曲,大好昆山”,这是昆山的城市口号,更是行动纲要。近年来,昆山形成共识,始终坚持高位统筹,把昆曲传承弘扬作为全市宣传文化工作的首要任务,推进昆曲艺术与城乡经济、江南文脉、旅游、城市风貌协调发展,形成了多部门协同、多产业融合、城乡一体发展的昆曲保护工作机制。
制度保障方面
昆山在较高质量完成2018年制定的昆山昆曲发展五年规划基础上,2023年又制定出台《昆山市昆曲品牌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明确6大工程18项重点任务。2024年又出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快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市行动方案》,推进“戏曲文化名城建设工程”,让昆山真正成为“戏曲人之家”。
资金扶持方面
2018年以来,昆山市级财政累计安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6.5亿元,其中1.77亿元专门用于昆曲保护传承;建立昆曲发展基金会,从理论研究创作、人才扶持、艺术普及、开展对外交流等维度助推昆曲传承发展。
文化场馆方面
昆山建成覆盖城乡的昆曲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有昆山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昆山梁辰鱼昆曲剧场。现有28家“昆曲小剧场”,建成戏曲百戏博物馆,形成一批昆曲展示体验场所。苏州轨交11号线沿线周边有多家昆曲文化空间,在巴“昆曲小镇”、千灯“昆曲特色区块”、大渔湾、大西门、留晖公园等文旅街区、口袋公园植入众多昆曲艺术特色元素,推出若干条昆曲主题旅游线路,全市建成了一批昆曲展示体验场所,不断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
人才传承方面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繁荣发展戏曲事业的关键在人。以昆山市一中心小学为代表的一批小学,自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设立“小昆班”,目前已达22家,累计培养昆曲学员5000余名,同时通过昆山当代昆剧院引入高端人才、发挥中青年“梅花奖”昆曲表演艺术家的传承作用,定向委培一批戏曲人才,昆曲人才初步形成梯队式、多层次成长格局。
品牌打造方面
昆山当代昆剧院围绕“名团名剧名家”,着眼“出人出戏出精品”,传承《牡丹亭》等昆剧大戏,创排《顾炎武》《西厢记》等昆剧大戏,打造“昆曲回家”“我们有戏”“良辰雅集”等品牌,累计服务群众超200万人次,成为江南文化和昆山城市的重要窗口.昆山连续举办9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开幕式,连续十多年举办“重阳曲会”“秦峰曲会”,6个昆曲社团和5个昆曲工作室常年开展昆曲展示传承活动。
百戏盛典,探索中华戏曲发展新格局
各方齐心协力,共襄百戏盛举
在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悉心指导下,昆山积极担当作为,锐意创新,用心用情全力做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组织工作。从建立健全工作机制、高效对接准备工作、落实后勤安全保障、做好戏曲惠民服务、强化活动宣传推广等方面,保障活动圆满举办。8个工作小组和1个工作专班,制定了详细工作方案,以周密的统筹、细致的组织、优质的服务,高质量推进各项组织工作。
戏曲人才荟萃,展现戏曲之美
五年来,来昆山演出单位449家,演出大戏45台,折子戏108台,演出剧目519个,演职人员超过1.1万人。从全国戏曲剧种院团大汇聚、大展示、大交流,到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对象入选人员优秀剧目邀请展演,从举办“天下第一团”表演英才传习班,到全国戏曲演员会演。2023年开始举办全国戏曲演员会演,26人被授予“新时代中国戏剧(生行、旦行)领军人才”。举办“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入选人员优秀剧目邀请展”,共有15位“文华表演奖”获得者、44朵“梅花”齐聚昆山绽放光彩、竞秀芬芳。其中开幕式和闭幕式的折子戏演出,老中青少共同参演,突显戏曲艺术代有人才、薪火相传。圆满举办第二期“天下第一团”表演英才传习班,从而顺利实现为全国121个“天下第一团”培养“台柱子”演员的目的。
观众热情“追戏”,享受文化盛宴
百戏盛典推行惠民票价,组织了“我陪爸妈看百戏”“大小梅花同追梦”“听乡音叙乡情”“网眼看百戏”等活动,吸引不同的人群观看百戏、关注百戏。各省(市、自治区)均安排了文化和旅游厅分管领导带队前来观摩。昆山组织道德模范、各级劳模、环卫工人、优秀党员等先进典型、一线劳动者到场观摩。“游昆山 看百戏”旅游线路吸引苏州和上海的游客来昆山观看百戏演出。来自成都的老夫妻俩多年在昆山连续看戏,还游览江南古镇、品尝昆山美食。戏剧人物画家钱新明先生创作了100多幅画,捐赠给戏曲百戏博物馆。五年来,现场观众近14万人次,网络直播观众近3亿人次,新浪微博阅读量超16亿人次,抖音播放量超12亿人次,百戏盛典已真正成为戏曲的盛会、百姓的节日。
创新探索“百戏+”,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百戏盛典通过戏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演出为核心,深度赋能戏曲文化流量破圈,让更多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举办“看百戏 游江苏”戏曲之旅,推出昆曲故里嘉年华,启动百戏巴士,融合海峡两岸(昆山)中秋灯会、重阳曲会、咖啡戏剧周等文旅活动;“百戏+古镇”走进旅游度假区;“百戏+科创”开展5G全息直播;“百戏+时尚”与服装产业同台融合;“百戏+乡愁”在上海虹桥站举办百戏盛典主题展,历经数载精心建设的戏曲百戏博物馆开馆,举办“意主形从”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戏剧展、“惊春谁似我”青春版《牡丹亭》巡演二十年主题展和“中国剧种大观”专题展。推出以昆曲为主题的星巴克星礼卡等兼具文化和旅游特色的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从一台戏到一个文化生态,推进戏曲生活化,生活戏曲化,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宣传多维发力,百戏获赞“破圈”
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创新数字传播渠道,利用“百戏+”模式,搭建百戏盛典“云端剧场”矩阵,多层次、多侧面宣传推广活动和戏曲文化,积极探索海外媒体传播渠道,让更多年轻人热爱传统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纷纷发声报道。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新闻联播》栏目、国际频道《中国新闻》栏目先后播出新闻报道。《光明日报》头版报道《江苏:百戏“撒欢”乐昆山》。此外,越来越多的戏曲工作者、爱好者通过抖音、B站等短视频平台,分享自身对传统戏曲的喜爱,充分展现中华戏曲艺术的勃勃生机和多彩气象。
启示:
自信自强促进文化创新发展
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从一开始只是个听起来还有点疯狂的想法,后来在昆山成了现实。昆山用五年时间打造的百戏盛典在发展路径、发展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探索,不仅为中国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打开新路,同时也能为其他地区在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借鉴和思考。
坚定文化自信,擦亮独特的文化金名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名片。包括京剧、昆曲和众多优秀地方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绽放着耀眼的光辉。以昆山为例,在众多江南文化元素中,首先选取昆曲。这是一个艰难的遴选过程,现在形成了共识,围绕昆曲做城市品牌、做城市形象更新。这是坚定文化自信,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
百戏盛典凸显了中国戏曲之美
中国戏曲是保存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最纯粹、最完整的艺术门类。来自不同地域的剧种拿出了自己的经典好戏汇聚昆山演出,既有大家较为熟知的经典传统大戏,又有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的小戏,还有展现新时代新气象的新编现代戏,剧目丰富,精彩纷呈,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民族精神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展现演员独特技艺的传统戏,历久弥新,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百戏盛典促进了戏曲的传承发展
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是全国戏曲普查数据的体现、说明和现实呈现。从剧种保护的角度来说,百戏盛典将不同的剧种集中展演,使得更多人重视戏曲剧种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大剧种流传广、表现力强,有着很强的艺术生命力;小剧种以及濒临消失的剧种,危机感强、流传面窄,可能只是在民间艰难存活。这进一步促使戏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存在的生存危机,放下身段,赓续传统,创新创造,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梨园古韵,传唱千载经典;星火之光,照耀戏韵中国。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新的文化使命。新的时代,我们将继续深耕经典传承、品牌传播、梯队培养,在培根铸魂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展现新作为,把戏曲小舞台,融入伟大新征程的大舞台,唱响新时代的戏曲新声。
作者系昆山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文化艺术科科长叶凤
来源:文化月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