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多点开花强产业 乡村振兴增动能

记者侯林
白露已过,正是秋日瓜果飘香之时,淄川区西河镇宝泉村的蜜薯地里再次忙碌了起来。
“咱村的大田蜜薯马上上市了,有了多年的老客户基础,月初开始有了很多咨询订单,最近天天在地里忙活。”9月9日上午,一边组织村民挖蜜薯,一边安排人员到田里收玉米,齐立峰黝黑的面庞上略带疲倦,脚下却是一刻不停地穿梭着。眼下,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200亩的蜜薯、玉米、黄豆、水果玉米等农作物迎来丰收,既是宝泉村“两委”成员又是合作社农业种植负责人的齐立峰,深刻地体会了一把“累并快乐着”。“这些承载着咱们村一年的收成,得撸起袖子加油干。”
图片
齐立峰看着已经被预定的蜜薯,准备组织人员尽快开挖。
丰收在即,如宝泉村一样的忙碌景象在西河镇随处可见。近年来,借助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西河镇立足资源、生态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盘活闲置资源、拓宽发展途径、精准实施项目,带动试验区16个村庄联建共建、抱团发展。以项目带产业、以产业带发展,实施特色农业规模化种植、中草药产业化项目,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家底子”,探索形成了符合实际、独具特色、行之有效、可复制推广的乡村振兴“西河”模式。
扶持现有特色
地处淄川南部山区,小麦种植“五年三不收”的定律,让西河镇的农业种植以种植玉米、红薯、小米为主。然而,品类单一化的传统农作物种植,并不能带给当地百姓带来好的收益,村民的主要收入来自外出务工,村集体收入更是无从谈起。
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重点。如何挖掘乡村的价值,盘活乡村资源,发展新业态?怎样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图片
今年,宝泉村不仅有了自己的育苗大棚,还实现了蜜薯提前上市场。图为宝泉村育苗大棚提前2个月上市的蜜薯。
找准项目是关键。
“2019年,我们村利用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开始种植蜜薯。最初,由于种苗问题交了不少‘学费’,村里的品牌也没有做起来。”钻进宝泉村村委会对面半山腰上的蜜薯秧苗培育大棚,齐立峰指着仅剩的一小片蜜薯,骄傲地告诉记者,今年宝泉村不仅有了自己的育苗基地,还实现了蜜薯的提前上市。“8月10日起,棚里的蜜薯陆续端上了市民的餐桌,这多亏了农改区提供的资金支持。”
2022年,西河镇被列入省级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宝泉村、后角村、南峪村、小东坪村、大东坪村等16个村被纳入试点,已有种植经验的宝泉村蜜薯成为了改革试点项目中的重点扶持农产品。
图片
“按照改革方案,我们推出了特色农业规模化种植奖补项目。”西河镇副镇长郗文娇说,宝泉蜜薯作为第一批种植奖补的特色农业项目,每亩蜜薯地可获得300元的奖补。
修建仓储冷库、建设育苗大棚,利用改革试点的奖补政策,宝泉村蜜薯种植的产业链不断完善。在宝泉村的带动下,周边大喜庄村、后角村等村庄也参与了蜜薯种植。截至目前,西河镇蜜薯规模化种植面积已达到300余亩,有效带动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齐泉蜜薯品牌也逐渐叫响。
“进入秋收,我们谷子地和蜜薯地两头忙。”今年68岁的朱红梅是后角村村民,除了忙活自家不多的几分地,她一有时间就到村集体的农田里帮忙。“干些力所能及的活,还能增加点收入,挺好。”
迎着正午的日头,朱红梅和十几名村民一起在后角村的谷子地里忙碌着。
图片
后角村村民在田里集中收割米谷。
“种植普通农作物附加值太低了,而谷子和蜜薯就不一样,村里20亩谷子地能有6万多元的毛收入,更别提今年我们还种植了鲜食玉米。”2023年,随着农改区项目建设的推进,西河镇利用省市区三级资金,在宝泉、后角、河湾等9个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以及农业企业,推广五彩甜糯、水果、纯白糯等品类的鲜食玉米。后角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司志银说,鲜食玉米迎合市场,不出村就能卖,而每亩3000元的收入更是普通玉米亩收入的3倍,村里8亩鲜食玉米能为村集体增收2万多元。“今年,很多村民也跟着种植,全村鲜食玉米的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30余亩,村集体和村民都得到了实惠。”
“目前,鲜食玉米车间项目正在加速建设中,明年就能投入使用。”郗文娇说,经过2年的种植推广,明年全镇将形成1000亩的种植规模,并建成集育苗、种植、加工仓储、电商销售于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高标准生产基地。
图片
谷子大丰收,司志银捧着金灿灿的谷穗。
扶持原有特色,挖掘新品种植,西河镇农改区建设推行以来,已建成了网纹甜瓜、鲜食玉米、雾岭山山楂、百果大樱桃、宝泉蜜薯、艾草蘑菇等20余个品类的种植示范基地2000余亩,有效破解山地旱田撂荒难题,实现了蜜薯、青石山小米等标准化、规模化种植,每年带动种植、加工、销售特色果蔬350万斤,综合产值过亿元。
做足“农”链文章
从西河镇政府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一路向东南,行驶近20公里,隐藏于大山之中的护宝泉村宁静秀美。
“我们村处于鲁山山脉,与博山区搭界,距离城镇相对较远,造就了这里如世外桃源般的自然环境。”护宝泉村写生基地国庆节期间将开始运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国成森一有时间就和项目负责人一起到工地上看看。
图片
图片
隐藏在大山中的护宝泉村借助自然资源优势,建设写生基地。
今年,护宝泉村利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农改区资金近300万元,盘活闲置的老年公寓,将其重新改造升级2000平方米、可容400多名学生的写生基地。国成森说,写生基地一项将为村集体带来每年6万元的增收,还能够解决部分周边村民的用工。
图片
国成森经常到护宝泉村写生基地的建设工地查看工程进展。
利用项目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护宝泉村还加入了西河镇农改区中草药种植农补项目,集中种植连翘40余亩,增加村民收入。
推行农改区建设两年来,西河镇依托凯丰实业、金尚集团、名翘药材、山楂树、百果农业等龙头企业,紧抓农业产业链的“链上开花”,实施了艾草全产业链三产融合、医养共同体、中草药产业化等16个特色三产融合项目建设,推广“党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改区1600余名农户发展特色农业,增加就业岗位300余个,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此外,西河镇党委牵头以项目区16个行政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基础,成立了“共富公司”,探索“党组织+共富公司+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发展模式,打造集企业、村级集体经济、农民于一体的利益共同体,项目全部有效运营后,每年可实现收入60万元以上,确保项目区村集体收入每年稳定在10万元以上,实现村集体和农户的互利共赢。
农业项目落地生根,特色产业开花结果,两年来,利用农改区建设西河镇逐渐形成了产业振兴、村集体增收、农民获利的良性发展格局,村美产业旺的发展图景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