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两首最狠的讽刺诗,骂人不带脏字,却句句解气!

说到骂人,大家可能觉得这和高雅的诗词沾不上边,但事实上古代的文人雅士也是有脾气的,他们遇到令人愤慨的人和事,可能也会作诗来讽刺人或批评时事。

与一般的骂人不同,古代文人不用脏字,而是巧妙地运用比喻,让他们的作品读起来引人深思。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两首这样的佳作。


图片


这第一首诗,是骂势利眼的。


《咏针》

(清)文映江

一条钢针明粼粼,拿在手中抖精神。

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裳不认人。


文映江出身贫苦,后来通过科举走上仕途。辛亥革命之后,他解甲归田,不参与民国政事。

一次,文映江和同乡在茶馆里喝茶聊天,一个没见过文映江的人也受到了邀请,来到茶馆后,他不知道哪个是文映江,于是便问文映江:“文老爷来了吗?”旁边人告诉他,他问的那个人就是文老爷。

而这个人仔细打量着眼前这位布衣老人,觉得丝毫不像荣归故里的官员,因此不敢相信。

文映江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咏针》来讽刺势利小人。


图片


关于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还是清代时,洛阳有个叫孟习欧的人,他擅长作诗,绘画功底也很好。但是他经常不修边幅,当地的人都称呼他为洛阳才子。

有一天,孟习欧想到裁缝处做一件新衣裳。裁缝店里的裁缝见他衣着简朴,所以对他很冷淡,爱答不理的。孟习欧看见这种情景,便说:“想必你很忙,我等会再来。”

孟习欧走后,有人告诉裁缝刚刚走的那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洛阳才子孟习欧,裁缝听了又惊又悔。

过了一会儿,孟习欧又来了,裁缝一反前态,敬礼有加,并说:“听闻先生的诗是一流的,请先生赐诗一首。”孟习欧略略沉思,写下了《咏针》这首诗。

在我看来,第二个版本似乎更合理些,但不管怎么说,这首诗都是好的,讽刺的力度很到位:

缝衣针的针眼不就是在针尾吗?缝衣针确实是只认衣冠不认人啊!这一比喻十分贴切。

古往今来,势利眼不少,与人交往只看利用价值,这样的人该骂!


图片


这第二首诗,是讽刺极度贪婪的人,作者已不可考,只知道是明代人。


《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这是元代一首散曲,也是一首讽刺诗,没有一个脏字,却将讽刺尽显。

作者一连用六个超出常理的夸张句,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贪小利者极端贪婪鄙陋的形象,想象奇特,幽默诙谐。

在这首小令中,“老先生”是指那些剥削者。他们从燕子口中夺泥,从针头上削铁,从镀金的佛面上刮金,把鹌鹑胃里的豌豆挖出来,把鹭鸶腿上的精肉撕下来,连肚子里的油脂也不放过!

整首小令,用一连串具体而形象的事物,活画出“贪小利者”的蛇蝎心肠。特别是最后六个字“亏老先生下手”的感慨,嬉笑怒骂,更是令人忍俊不禁。

曲中,贪婪之徒的丑恶嘴脸,是元代大小贪污官吏的生动写照。


图片


其实,元代还有很多批判社会丑恶现象的好诗,都是无名氏写的,比如:

《叹子弟》讽刺倾家荡产落魄的风流子弟:

寻葫芦锯瓢,拾砖瓦攒窑,暖堂院翻做乞儿学,做一个莲花落训道。

戴一顶十花九裂遮尘帽,穿一领千补百衲藏形袄,系一条七断八续勒身绦。这的是子弟每下梢。

又如《嘲谎人》,讽刺吹牛大王,全篇都用吹牛撒谎者的口吻写来,不着一字批判,而其面目活灵活现: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里好驾舟。瓮来大肉馒头,俺家的茄子大如斗。

读这些幽默的语言,勇于批判现实的小诗,真是令人酣畅淋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