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领高质量发展(21) | 以地方先行先试探索推动转型金融发展

编者按: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项标准逐步建立并持续完善。转型金融是绿色金融的延伸和扩展,经济主体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型的进程中,要为他们提供融资以帮助其转型。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总结提炼绿色金融发展的有效做法和有益模式,并将其运用到转型金融领域,是我国提高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质效、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上海已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作为金融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应更好担当国家使命,依托良好基础,在推进转型金融发展方面先行探索,积极发挥绿色金融的“供血”功能。
图片
依托良好基础,上海制订推出转型金融目录,在积极发挥绿色金融“供血”功能方面意义重大。 视觉中国
转型金融工作背景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强调“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绿色金融是建设金融强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支持经济和社会低碳绿色发展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项标准逐步建立并持续完善。目前,绿色的项目都有严格的界定,绿色金融支持的是已经符合绿色界定标准的投融资活动,即“纯绿”或接近“纯绿”的经济活动,而全球绝大部分经济活动涉及的企业主体和项目实际上无法满足这些绿色标准。而高碳行业如果大规模出现经营问题,会导致银行坏账,增加金融风险。所以,要达成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还应该支持目前还属于高碳的行业、企业和项目向低碳转型。
转型金融作为绿色金融的延伸和扩展,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19年首次提出。OECD将转型金融解释为,在经济主体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转型的进程中,为他们提供融资以帮助其转型的金融活动。2019年欧盟委员会技术专家组(TEG)发布的《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是国际上官方层面最早提出的转型金融方案,明确了转型金融类别及相关标准。气候债 券倡议组织(CBI)、日本环境金融研究院、国际资本市场协会(ICMA)都对转型金融进行了研究与定义。2022年11月,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各成员领导人在峰会上批准了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提交的《2022年G20可持续金融报告》,其中包括《G20转型金融框架》等重要内容。这是继2016年G20领导人在杭州峰会上就发展绿色金融达成共识后首次就发展转型金融形成国际共识。《G20转型金融框架》为各成员发展转型金融提供了一套高级别原则,由五个支柱构成,包括对转型活动和转型投资的界定标准、对转型活动和转型投资的信息披露、转型金融工具、激励政策、公正转型,是现阶段推进转型金融工作的重要原则和框架。
2023年11月15日,央行研究局发表题为《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的文章。其中提到“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有效衔接,总结提炼绿色金融发展的有效做法和有益模式,并将其运用到转型金融领域,是提高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质效、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同时,提出了完善标准体系,强化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要求及充分调动基层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以地方先行先试推动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全局发展等下一步工作计划。
在人民银行的牵头引导下,我国转型金融研究加快推进,多地转型金融改革创新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形成了一系列有益经验,为发展转型金融、持续为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全局发展贡献基层力量。未来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有望共同构成金融支持“双碳”目标的“双支柱”。
上海转型金融创新的意义
目前,上海已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聚集了股票、债券、期货、货币、票据、外汇、黄金、保险、信托等各类要素市场。2023年,上海实现金融业增加值8646.86亿元,同比增长5.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8.3%。2023年1—12月,在沪主要金融要素市场合计成交3373.63万亿元,同比增长15.0%。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16.1万亿元。上海也是中外金融机构的重要集聚地。截至2023年末,上海市各类持牌金融机构总数1771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548家。上海作为金融改革创新的先行者,应更好担当国家使命。依托良好基础,上海制订推出转型金融目录,在推进转型金融发展方面先行探索,在积极发挥绿色金融“供血”功能方面意义重大。
首先,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在国家“双碳”目标引领下,绿色低碳成为经济社会转型主要方向。根据人民银行发布,为实现“双碳”目标,绿色转型等领域所需资金将达百万亿人民币。对于碳密集型产业向低碳、零碳转型,金融支持力度远远不够,需引导其更好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此外,传统碳密集型产业多为国民经济重要行业,需先立后破,在保证产业链稳定的前提下实现转型。制定《目录》,有助于推动转型金融与绿色金融协同互补,稳妥推进“双碳”目标,也将支持传统行业稳妥有序转型,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其次,是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低碳转型已成为重塑全球金融发展格局的重要契机。近年来,欧美相继出台涉及碳排放的法规政策,推动绿色低碳规则从经济体内部走向国际,由贸易端向产业端延伸,对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制定《目录》,以转型金融为抓手,逐步推动供应链的全链条转型或经营主体的整体转型,加快对接国际标准框架,丰富转型金融产品供给,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有助于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增强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三,是探索转型金融“上海方案”,引领转型金融体系构建与实践发展的需要。目前,转型金融定义与标准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上海应在推进转型金融发展创新方面先行探索,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案。制定《目录》,探索构建转型金融支持体系,尝试破解转型金融发展堵点问题,有助于理清转型金融服务边界,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投放,推动转型金融实践发展。
上海转型金融实践
(一)目录编制思路
总体思路上:一是对标国际标准,助推高水平开放。结合上海实际,吸收借鉴《G20转型金融框架》等最新国际标准体系,提高《目录》先进性;二是立足上海功能定位和产业特色,开展差异化探索和互补性研究,在进行行业选择时,力求与人民银行及兄弟省市开展错位探索,提高《目录》本地化与特色化;三是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转型金融发展难点,针对转型金融实践发展中转型主体识别难、转型活动界定难、转型主体信息披露能力不一致等问题,采用《目录》加使用说明的形式,为金融机构更好服务产业低碳转型提供操作性指引,切实提高企业低碳转型融资可获得性。
行业选择思路上:确定纳入转型金融支持范畴的转型行业,明确转型主体。一是统筹国情与上海市情,服务国家与本市重要战略目标。以低碳转型助推本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工业产值规模和碳排放情况为核心要素,优先选择国民经济影响大、碳排放占比较高或强度较为突出的行业,以发挥转型对关联行业的传导效果及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二是兼顾经济性与操作性,保障《目录》效用最大化。综合考虑行业转型标准相对完善、转型路径相对丰富、转型技术相对成熟及自身转型意愿强烈的行业,保障《目录》可操作可落地,且成本经济可控。
最终《目录》将水上运输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航空运输业等六大行业纳入首批转型金融目录支持行业。
(二)目录编制过程
2023年2月28日,制定上海市转型金融目录正式纳入《2023年度上海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4月21日,组织召开编制工作启动会,会同产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及高校智库,共同启动编制工作。
1.建立工作机制,形成各方合力。牵头组建编制指导小组、编制小组,为推动后续编制工作形成组织保障。一是成立指导小组,邀请产业主管部门及相关交易市场为编制工作提供前期指导,把握编制方向;二是成立编制小组,邀请金融机构、研究智库、协会、第三方机构代表等参加,充分借助外脑,提高编制质效。
2.开展调查研究,倾听产业需求。通过调研、座谈、书面征询、专家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行业主管部门、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在沪机构、各行业代表性企业、金融市场、高校智库、行业研究机构等意见。密集调研走访,多维度倾听各方意见,预先把握行业监管和发展动向,摸排企业低碳转型意愿、转型过程金融需求,为起草编制工作理清思路、明确方向。
3.广泛听取意见,优化《目录》文本。形成编制初稿后,编制小组通过调研、座谈、书面征求意见、专家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征求、充分听取政府部门、相关行业代表及行业部门、金融领域专家意见。完成向相关委办局、金融机构等40余家单位征求意见,并请多位外部专家进行咨询论证。反复研究斟酌,不断优化文本内容,确保降碳路径科学可行,降碳目标精确合理,形成《目录》及使用说明。
(三)创新与特色
1.正面清单为主,原则兜底为辅。此次纳入支持范围的行业为统筹考量结果,具有先行先试特点,今后随着转型金融实践的发展,其他条件成熟的行业也将逐步纳入。同时,在突出强调重点支持依托技术创新进行转型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低碳转型技术路径更新迭代快、难以穷举的实际,辅以兜底。因此,《目录》以正面清单指明行业范围、降碳路径、技术,并在使用说明部分设置兜底条款,明确对于采用《目录》外降碳路径、技术但符合相关条件的转型主体,允许其参照《目录》申请转型金融支持。保证《目录》兼具原则性与灵活性。
2.差异化披露要求,提升披露实效。信息披露是金融机构进行风险控制的有效机制。考虑到不同融资额度对应不同披露要求,不同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的转型主体实际披露能力也不一而足,简单以统一标准一概而论极可能增加主体成本和负担,更难以保证实际披露效果。为此,《目录》使用说明部分建立了差异化信息披露分级体系,支持转型主体根据企业规模、盈利能力、披露能力、融资额度等因素自行选择,或与金融机构协商确定相匹配的披露等级,并支持金融机构基于不同披露等级和实际降碳效果,为转型主体提供差异化、可浮动的融资支持政策和融资便利服务。保证信息披露兼具针对性与操作性。
(四)案例落地
不断指导协调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等依据《目录》及使用说明开展转型金融实践,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绿色低碳领域。《目录》出台后,已有多项转型贷款落地,在全国范围内最先落地实践成果。举例如下:
1.浦发银行为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春秋航空”)发放首笔3.1亿转型金融贷款。春秋航空使用技术符合《目录》中航空运输业相关降碳路径要求,吨公里二氧化碳排放已达先进值水平。根据《目录》关于分级披露的要求,浦发银行与春秋航空协商选择披露等级Ⅰ级,相关披露要求在协议通过相关条款中进行明确。
2.交通银行总行在最新的授信政策中,针对能源、工业等重点领域,钢铁、煤电等具体行业,形成了差异化的准入标准。在区域授信政策中,明确支持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依据《目录》落地转型金融业务。2024年2月底,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为中远海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海南子公司发放7.5亿元转型金融贷款。该笔贷款将《目录》中水上运输业的降碳目标先进值作为关键可持续发展绩效目标(Sustainability Performance Targets,简称“SPTs”)与贷款利率挂钩。贷款符合《目录》中水上运输业杂货船相关降碳路径要求,企业运营碳强度指标已达到《目录》降碳目标先进值要求。后续交通银行将结合转型企业的实际需求与政策引导方向,研究推出交通银行服务航运产业链绿色低碳转型方案,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绿色化、智慧化发展。
3.2024年4月,上海农商银行向上海澎博钛白粉有限公司发放了全国首笔化工行业转型金融贷款4100万元。该转型金融贷款将贷款利率与澎博钛白硫酸法锐钛型钛白粉生产转型发展绩效目标(SPT)挂钩,以金融力量激励企业绿色转型。若澎博钛白在评估期内完成SPT指标,则后续贷款利率在现行利率基础上将下调10bp,有效降低企业转型的财务成本。该笔业务是首笔针对民营企业发放的转型贷款,也是在转型金融领域首次开展的银行和保险合作模式,创新了转型金融服务。
另外,指导动员在沪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转型客户加强需求排摸,研究产品服务创新。渣打中国在《目录》精神指引下,为中远海运发展落地了首笔支持其标记全产业链碳足迹追踪的集装箱制造、销售、租赁和运营的贷款资金。除了业务实践外,在沪金融机构积极探索行内机制创新,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成立转型金融专班,从优化金融资源供给、健全转型金融全流程管理机制、建立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着手,制定转型金融发展工作方案,形成12条具体措施,研究制订助力上海市转型金融发展的服务方案等。
未来展望
国内外转型金融的市场实践还处于早期探索阶段,还面临着权威的转型活动界定标准和披露要求缺乏、转型金融工具较为单一、政策激励没有到位、公正转型尚未形成可操作模式等问题。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G20转型金融框架》的重要贡献者,国际社会对中国在转型金融方面的做法高度关注,有必要加大工作力度,借鉴《G20转型金融框架》和原则,尽快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转型金融政策与产品体系。
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金融管理部门在沪机构、相关委办局、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共同做好转型金融实践工作。鼓励各区及有关委办局参照《目录》和《使用说明》,在规划及政策制订过程中,充分考虑低碳转型相关要求,制订完善转型激励配套政策,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支持各相关金融机构、地方金融组织、第三方服务机构等依据《目录》及《使用说明》开展转型金融实践,落地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转型金融应用案例,逐步将气候与环境信息披露等因素纳入客户评级体系,建立符合绿色低碳投向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支持各转型主体按照《目录》和《使用说明》,规划降碳路径,设定降碳目标,制定转型计划,申请转型金融支持。
推动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发布转型金融目录,仅仅是一个开头。后续,将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关于持续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要求,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关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转型支持力度的要求,最大化发挥市场配置和政府引导有机结合的作用,全力支持金融要素流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领域,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
“上海方案”填补国内空白 增强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
马文杰(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院院长、教授)
在当前全球应对极端气候变化影响的大背景下,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已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在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方面的成效尤为引人关注。社会经济活动中近90%为高碳行业,因此高碳行业的转型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的绿色金融体系主要支持“纯绿”项目,对于大量无法满足“纯绿”标准的高碳行业来说,转型金融的支持对其转型发展尤为重要。
上海作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重要国际金融中心,其在金融创新方面的先行先试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2023年12月21日,上海制订并推出了转型金融目录,这一举措不仅填补了国内在转型金融领域相关标准和目录的空白,也为全球转型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上海方案”。该目录的建立,既是对国家“双碳”目标的积极响应,也是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服务金融强国的重要举措。
上海的转型金融目录具备以下三大特征:一是既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同时与国际标准接轨,吸收借鉴《G 20转型金融框架》等最新国际标准体系,体现了开放性和包容性。二是目录中明确了六大行业的降碳路径。从能效提升,能源替代,管理优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多个维度提出200余项低碳转型技术路径。三是设定了降碳目标参考。为各行业设定降碳准入值和先进值,提升了金融机构在转型金融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同时也能够有效防止出现“假转型”。
此外,上海的转型金融目录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精细的差异化管理特色。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细致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降碳技术和路径,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转型计划,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明确的支持方向。同时,通过建立信息披露分级体系,既保证了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又考虑到了企业的实际情况,避免了“一刀切”的管理方式。有助于推动企业提高环境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促进金融机构对环境风险的识别和管理,激发金融机构发展转型金融业务的动力。
上海转型金融目录的推出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实践,不仅为企业的低碳转型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也极大地增强了可操作性、可落地性。
《目录》也为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上海可以进一步加快转型金融目录在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推广应用,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进一步丰富转型金融产品。同时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将企业融资成本与转型绩效挂钩,激发企业低碳转型的内生动力,形成支持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正反馈激励机制。
图片
  作者:
文:中共上海市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 中共上海市金融工作委员会案例编写组图:视觉中国编辑:刘迪责任编辑:杨逸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