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摩饶宗颐铜像有感

正在安徽阜阳博物馆展出的“纪峰雕塑艺术展”中,有一两尊饶宗颐先生的铜像小稿。一尊是饶老抚琴像,另一尊是饶老立像。小稿体积虽然不大,但却十分精致,特别是饶老的神态和气质,在这两个小稿上表现得十分到位。
饶老的学术地位在国内和外海华人界,无人能出其右。我这样说,原因有三:其一,饶老生于广东汕头书香世家,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其二,他早年移居香港,学术没有中断过。他同时代的国内学者,由于各种原因,学术研究深度和广度都无法与饶老相比;其三,饶老高寿,超过百岁学术老人本来就少,但饶老不但活过百岁高龄,而且依然还在工作。
像这样德高望重的学术泰斗,国内雕塑家这么多,为何饶老选中纪峰来塑像呢?我在《纪峰雕塑札记》一书中,看到了这段故事。纪峰的恩师冯其庸先生与上海博物馆的王运天先生都是王蘧常先生的弟子,他们二人又都是饶老的朋友。在他二位的引荐下,饶老得知纪峰。
2009年王运天先生约纪峰一同到香港饶老家拜访。他们一边聊天,纪峰一边为饶老现场捏泥稿。半小时之后,泥稿捏成,请饶老观看。饶老看了很满意,在场的其他客人也纷纷赞许。第二天饶老再次邀请纪峰到家,与他聊天,还请他看自己的字画和收藏的碑帖。这使纪峰更加全面了解了这位学术老人的学术和艺术。回到北京工作室,纪峰开始用泥起稿塑像。
饶老是雕塑身着中式上衣,戴着一条长围巾。从相貌看上略显年轻。这也是按照饶老对塑像的希望来做的。饶老对塑像还有另一点希望,就是要“大家看到我在笑”。塑像泥稿做好后,饶老的女婿邓伟雄先生来北京观看,得到他的认可后,再做大稿。
图片
2011年邓伟雄先生联系纪峰,说饶老看了铜像小稿十分满意,称纪峰为“北京的小纪先生”,请北京的小纪先生再为香港饶宗颐文化馆塑造一尊铜像。2012年饶老这尊1.8米高的铜像在香港九龙青山道饶宗颐文化馆天光云影园举行揭幕仪式。2013年纪峰再次应饶老家人的邀请,为广东东莞长安真饶宗颐美术馆再塑一尊饶老铜像。这一次纪峰塑了一尊饶老抚琴坐像。铜像落成典礼时,97岁的饶老特地从香港赶来出席。后来纪峰又为饶老塑了一尊“头像+围巾”的雕像,造型别致,特别显示出这位多才多艺的学术老人的气质。
图片
图片
纪峰与饶老结缘,一方面是恩师引荐,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他塑得好。如果塑像效果得不到饶老和家人的首肯,雕塑家名气再大,地位再高,也是没有用的。因为在造型艺术面前,艺术是唯一的标准。
我看着这两尊铜像,越看越感动,好像看到饶老本人一样。由于工作的缘分,我在曾有幸与饶老见过两次面。一次是在香港,另一次是在北京。我凝视着饶老的铜像,脑海里回忆起第一次拜见饶老的情景。
2002年北京大学要举办第一届北大论坛,论坛筹备组商定请香港的饶老作论坛主题演讲嘉宾。时任北大校长的陈佳洱院士亲笔写了邀请信,交我带到香港,面呈饶老,请他老人家作为北京大学论坛主题演讲嘉宾。当时我年轻不懂事,不知道该带什么礼物,又赶时间,带了一瓶葡萄酒便登上飞往香港的旅途,也不知道饶老喝不喝酒。当年饶老家在香港岛跑马地的一幢公寓里,当我敲开大门时,来开门的是饶老二女儿饶清芬女士。我说明来意,并呈上陈校长的邀请信,表达了北大邀请他老人家的盛情。饶老请我来到客厅里坐下,我向他老人家报告论坛的背景,主要是讨论如何研究与弘扬中国文化为目的,以后将每年举办一次,今年是首次。饶老愉快地答应参加,并请我到跑马地附近的一家中餐馆吃午饭。那一年饶老85岁,身体虽然瘦一些,但精神矍铄,头脑清晰,普通话流利。吃的什么菜我记不得了,只记得其中有一盘花生米。那餐饭饶老由女儿饶清芬陪同,席间饶清芬女士同我具体商量预定航班,人数等事宜。
第二次与饶老见面是来北京,莅临北京大学。这一次学校派我去机场迎接饶老一行。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举行的论坛开幕式上,饶老做主旨演讲。我对他那天演讲最深刻的印象是,他提出的一个观点:他说,西方人有《圣经》,阿拉伯人也有《古兰经》,印度人也有自己的宗教经典。唯独我们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圣经”。他建议中国人应该以《十三经》作为我们自己的“圣经”。因为中国古代文化精华就在其中,去掉糟粕,取其精华,将对现代中国文化研究与发展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作者:吴志攀
作者:吴志攀(北京大学教授,原常务副校长)编辑:陈云峰责任编辑: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