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也能检查肺部疾病?

图片
肺部一直被认作超声检查的禁区,因其是含气脏器,声波会在气体与其他组织的交界面上产生大量反射,不利于超声穿透组织,无法对肺深部组织进行成像。
直到1992年,被誉为世界肺部超声之父的法国医生丹尼尔·利希滕斯坦教授出版了第一部关于肺部超声的专著,这项技术才逐渐被越来越多临床医学和影像学专家认识。
利希滕斯坦教授将空气“化敌为友”,根据肺组织内不同的气水比例,总结出肺部超声特征。时下,超声诊断作为一种无创、无辐射、操作便捷的影像学检查工具,正被广泛应用于肺部成像。
超声对多种肺部疾病有诊断价值
在教科书中,肺部超声评估是有局限性的,由于肺泡内充满气体,超声波遇到气体和骨性胸廓时会发生完全反射,使胸膜下正常肺实质无法显像,因此长期以来对肺部疾病的超声诊断被认为是超声检查的“禁区”。
然而,受损肺脏肺泡以及间质充气、含水量改变所产生的一些超声影像及伪影,使肺超声检查又成为可能。
当肺部含气量进一步降低,肺部组织实质化,声像可视为一个与肝脏和脾脏回声类似的实体组织。肺实质化是一个进展性的结果,肺栓塞、肺内癌症转移、压迫或阻塞性肺不张和肺挫伤均能导致这种结果。
长期以来,超声通常在胸部仅仅被用于胸腔积液的诊断。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肺部超声在肺部渗出性病变(如胸腔积液等)的鉴别诊断方面有较大应用价值,而对于新生儿、儿童多种肺部疾病的诊断则具有很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甚至被认为可以替代胸部CT检查。
近年来,随着检查技术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研究证实,超声对多种肺部疾病有诊断价值,尤其是急诊床旁超声的肺部检查,常见的超声可诊断的肺部疾病包括:肺水肿、气胸肺炎、肺栓塞等。
肺部超声在便捷性、检测连续性和无创性上,具有独特优势。由于床旁胸部X线和胸部CT存在一定局限性:如胸片是胸部由前至后所有组织的重叠图像,体表覆盖物使后方图像信息消失;少量胸腔积液时平卧位胸片肋膈角不变钝;CT进行全肺定量分析,过程繁琐耗时,无法在常规床旁使用;螺旋CT辐射高,限制了重复使用;检查时需要搬运患者,有较高风险。
目前将超声常规用于急诊重症医学中肺部疾病的诊断,已形成国际共识。
肺部超声操作简便,对整个胸部进行扫描时,只需把探头置于肋间隙,沿着肋间隙扫描即可,通过观察不同肺部超声特征性图像的改变来诊断病变。
肺超声有很多征象,如蝙蝠征、胸膜滑动征、海岸沙滩征、平流层征、彗星尾征、肺点征、实性组织征等。医生根据不同征象判断肺部疾病,如肺水肿通常表现为彗星尾征、蝙蝠征和海岸沙滩征等液体征象,而肺炎通常表现为平流层征、实性组织征和四边形征等实质性病变。
另外,医生可以借助超声造影的新技术对肺部病变良恶性进行初步判断,这一技术与常规超声检查最大的区别就是需要在患者血管中注射造影剂,进而借助造影剂中含有的微气泡有效增强超声检查患者肿块内微血管的灌注情况、灌注时间和灌注模式,从而分析肺部病变的良恶性。
介入超声在肺部疾病中应用广泛
肺活检是肺部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获得活体组织或细胞以明确病变性质,可以对肺部疾病进行良恶性鉴别及精准的分期、分型诊断。超声具有实时观察、操作简便、无创无辐射等优点,在引导贴壁肺病灶的穿刺活检中具有较大优势。
■胸膜腔穿刺
肺部疾病发生胸膜腔积液的几率很高,常见于感染性疾病,胸部恶性肿瘤等。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胸膜腔内的积液、评估其性质、范围,还可以引导胸膜腔穿刺抽液,研究表明深度超过1.5厘米的胸腔积液就可以通过超声引导进行穿刺获取样本,进行病理或病原学检测。
对于顽固性胸腔积液,超声引导置管引流被证明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减轻患者症状,如胸闷气短等,使被胸水压缩的肺部复张,改善肺部通气功能。
对于长期受复杂纤维分隔影响导致胸腔积液引流困难的患者,可以通过超声引导下药物灌注治疗,促进胸水引流。对于部分脓胸患者也同样可以采取胸腔内注药冲洗治疗等。
超声靶向给药是一种利用高频声波引导将药物精确输送到体内特定部位的给药方法。这种方法结合了超声成像的空化作用及药物输送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同时减少药物对正常组织的副作用。
■超声容积导航技术
通过媒介(USB/DVD)或DICOM网络,将超声实时切面和其它影像学图像相同切面同屏显示,进行影像融合和定位追踪,提高超声图像中系变的可视性。
这种技术既提高了影像诊断的准确性,也为介入诊断和治疗操作提供便利,可应用于疾病诊断、治疗、评估、随访等。
以射频消融为例,该方法通过电极发射频繁变化的高频交变电流,使组织细胞内的导电离子或极化分子快速变换方向,相互震荡摩擦产生热能,使组织局部温度保持在100℃左右,肿瘤细胞迅速发生蛋白变性并产生不可逆的凝固坏死,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超声引导射频消融可用于不宜手术的肺部肿瘤患者的局部治疗。
尽管超声在检查肺部病变时仍有一定局限,但随着新技术不断发展,检查方法不断更新,超声已逐步成为其他诊断工具的重要补充,成为重症医学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
  作者:丛阳 王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