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中研院”二三事

图片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即将举办“胡适在台湾”学术工作坊,我闻讯写了《胡适谈台湾史的史料研究》《谈〈胡适口述自传〉》,期盼主办方允我参加讨论。又见工作坊的议题之一是:胡适与“中研院”,记起旧日笔记里有二三史料,涉及1928年至1948年间,胡适与“中央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研院”)的关系。兹抄出以供学界友人参阅。


1.据《中国教育年鉴》,“中研院”于1928年“正式设立时,其公布之组织法中即有设立评议会之规定,唯创办伊始,以限于人力、财力,未能早日实现”。1935年6月举行聘任第一届“中研院”评议员选举会于南京。胡适被选聘为第一届评议员,该届评议员共30名;第一届评议会共举办年会5次,至1940年任期届满,乃于1940年3月举行聘任第二届评议员选举会于成都,胡适得连选连任,该届评议员人数仍为30人。除了担任评议员,胡适长期担任“中研院”的通信研究员,这才是他在“中研院”的专业职务。由于抗战、内战的原因,“中研院”第二届评议会的任期延长了,该届评议员才有了参加1948年评选“中研院”院士的机会。


2.按照“中研院”组织法之规定,“中研院”院士由评议员选举之,院士名额为80至100人。嗣后则每年由“院士”选举,名额不超过15人。1948年3月,第二届评议会第五次年会选举“院士”81人,胡适当选。


3.1940年3月5日,“中研院”院长蔡元培在香港逝世。照章应由评议会推选院长候选人3名,呈请国民政府遴任。故于3月21日在成都举行“中研院”第一届评议会第五次年会,选出翁文灏、朱家骅、胡适为“中研院”院长候选人。后经国民政府遴选,任朱家骅为中研院第二任院长。


4.《胡适的日记》(中华书局,1985年)记:1937年2月20日,“在家休养。今天起坐稍迟,为中央研究院评议会写陈铨《中德文学研究》短评”(汪按:胡适认为“此书甚劣,吴宓的得意学生竟如此不中用”);1937年4月28日,“我借车出门,往中央研究院。见孟真、孟和、王显廷等。略谈评议会议案事”;1937年5月3日,“早晨7点到京。9点往中央研究会(院)赴评议会第三次会。蔡先生主持,精神还好”;1937年5月4日,“续开评议会。下午五点一刻完。蔡先生始终主持”;1937年5月9日,“车上与林可胜谈(汪按,林可胜与胡适同为一、二届“中研院”评议员,后同于1948年当选为“中研院”院士)”;“今天张晓峰(其昀)从华府回来,他来看我,说他和吴景超闲谈,他主张要把中央研究院脱离政治,恢复学术独立,他们主张要我去做院长。我对他说,我决不要干此事,我是一个有病的人,只希望能留此余生,做完几件未了的学术工作。我不能做应付人、应付事的事业了”(汪按,胡适后来还是不由自主地当了“中研院”院长,不由自主地陷于“应付人、应付事的事业”,以“有病的人”卒于任,留下“几件未了的学术工作”,留下几部只有上卷的学术著作,令人惋惜)。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湾台南人,历任上山下乡人员、邮递员、学员、教员、研究员、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学术著作有《闽台区域社会研究》等18部,300余万字。

图片
图片

主播介绍


图片


肖璞韬,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弟子,“京彩台湾”新媒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汪毅夫先生著作《话说两岸》播讲者,文史功底深厚。曾参与改编单田芳红色经典评书系列《贺龙传奇》《少林将军许世友》《九一九演义》,参与《单田芳自选集》十部系列评书的文字整理,独立创作并播讲的评书作品有《海魂国殇》《血色苍穹》《铁流河山》《饮马天竺》《忠义沈炼》《荣华富贵》,并播讲经典评书《三侠五义(权谋版)》《水浒传》等。


栏目介绍

汪毅夫先生著作《联结两岸》,收录了作者2020年至2022年陆续发表在中评社、中评网上的282篇文章,是继其《话说两岸》《顾盼两岸》后的又一札记结集。

图片


《联结两岸》延续作者一贯的“学术段子”写作风格,在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看来,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史学术中“掌故札记”体例的最好传承,并引用清代学者钱大昕之语评价:“读之窃叹其记诵之博,义例之精,论议之和平,识见之宏远,洵儒者有体有用之学,可坐而言,可起而行者也”。


让我们通过单田芳先生弟子肖璞韬的评书演绎,结合《联结两岸》的字里行间,感悟海峡两岸方方面面的联结点: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和政治的,进而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图片
图片


汪毅夫先生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专栏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