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流域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何以丧失?

《黑龙江纪事》以三百年前的清廷与沙俄围绕黑龙江流域的交涉为核心内容,充分参考、详细爬梳中外史料,用纪事本末的体例,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将清代以来有关黑龙江流域的各色人等、桩桩往事呈现在读者面前,而黑龙江流域领土丧失的原因则始终是卜健贯穿全书、心兹念兹、寻找答案的核心问题。

图片

黑龙江下游,载于列缅佐夫《西伯利亚與图》
一条“掐头去尾的大河”
一段发人深省的历史
——读卜键的《黑龙江纪事:内河·界河·掐头去尾的大河》
文 | 潘凯雄
继三年前读到卜键的《库页岛往事》之后,他另一部关注东北区域历史和东北亚诸国关系史的新作《黑龙江纪事:内河·界河·掐头去尾的大河》(以下简称《黑龙江纪事》)又呈现在读者面前。如果说前者还只是这条大河流域中一个点的话,那么到了这部新作中,作者便在放眼三千年黑龙江流域史的大视野下,重点关注近300年来发生在该流域上的重要人物与事件,聚焦检讨黑龙江流域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在清代得以丧失的多重原因。全书有史料、有观点、有感情,是一部难得的历史非虚构作品。
卜健在这部作品的“引言”末援引了孔子六十四代孙、清初诗人兼剧作家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的四句词儿:“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所谓何人何事,何年何地这“四何”便清晰地昭示了作品意在追寻历史真相,以获取对那段历史的认知与借鉴之意愿。
图片大肆兴建中的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凯旋门已然矗立于江畔
的确,《黑龙江纪事》以三百年前的清廷与沙俄围绕黑龙江流域的交涉为核心内容,充分参考、详细爬梳中外史料,用纪事本末的体例,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将清代以来有关黑龙江流域的各色人等、桩桩往事呈现在读者面前,而黑龙江流域领土丧失的原因则始终是卜健贯穿全书、心兹念兹、寻找答案的核心问题。通过作者对历史文献悉心地爬梳剔抉,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关于黑龙江流域领土的逐渐丧失,康乾时代的种种政策应属远因,咸丰以来内忧外患的局面当为直接原因,而19世纪工业革命引发的世界变局则是其外部因素。《黑龙江纪事》就是依照这样的叙述逻辑渐次展开,层层推进,在扎实史料为支撑的前提下辅之以极强的思辨,读后使人深受启发。而在我看来,以下三点当尤为突出。
  • 学风谨严史料周密

学风谨严史(材)料周密本是治史也是治学的根基,不能有半点偷懒和“抖机灵”,也无任何捷径可走小道可操。《黑龙江纪事》除“引子”和“尾声”外,实际字数不足40万。就是在这不算太长的篇幅中,全书援引成书的史料90种、中文著作58种、外文译著58种,总计206种。除“引子”和“尾声”外,正文主体21章153个小节,每一章文后有“注释”50条左右,总计1000条左右。这些个数字在那明摆着,任何抖机灵的行为都无从替代。如此谨严的治学态度与功夫本是历史上公认之通往成功的必由之路,即使是在今天所谓人工智能的声浪面前,其基本原理同样也是颠扑不破的,但凡真正治学成功者必离不开此道,比如与之差不多同期面世的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陈尚君先生积40年之功编撰的《唐五代诗全编》亦是如此。“全编”总计1225卷50册,超1800余万字,引用典籍、书目多达五六千种。这同样也是一种下硬功夫前提下的真治学、实学问。
遗憾的是这样一种治学的基础功夫及优良学风正日渐稀薄。不读原著、大量依靠第二手乃至第N手材料的所谓“治学”与“评说”已比比皆是,有的“硬伤”迭出,有的则是在花里胡哨的言语或文字下掩饰着自己的苍白或虚伪。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像《黑龙江纪事》这样的扎实之作才更见出它的可贵与价值。
图片俄国人绘制的尼布楚城和黑龙江北源地域图,聂金星译注
  • 史实厚实表达灵动

描述研究黑龙江三百年来由内河变界河,成为一条“掐头去尾的大河”的这段历史固然需要大量扎实严谨的史料为支撑为依据,但如何组织这些史料、运用这些史料,从而鲜活地再现历史现场,考验的则是作者的本事及功夫。卜键的《黑龙江纪事》在这方面也作了许多有益成功的努力,比如第五章“回望尼布楚”记录的是1689年清朝与沙俄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的全过程,这也是中国与欧洲国家缔结的第一份国际条约。史家一般认为,该条约的签署导致清朝客观上的确失去了一些土地,但这的确又是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署,不存在一方强迫另一方的问题。卜健在这一章中通过对史料的爬梳剔抉就好地呈现出这一点,尤其是作为满清政权与国外缔结第一份国际条约时的那种既陌生又妄大的复杂交织表现得十分到位。在充分尊重史料和史实的大前提下,一些合理延伸出来的细节与对话虽未必能在史料上——找到对应之处,但读来并不令人感到突兀,反倒平添了几分现场感,从而更逼真地还原了历史现场。
图片尼布楚的哥萨克马场
  • 振聋发聩令人深思

从1689年清朝与沙俄签订的第一份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到近170年后的1858年,满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的《瑷珲条约》,正是这个不平等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尽管当时清政府曾拒绝批准该条约,但两年后的1860年满清当局在中俄间又一份不平等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随即就确认了《瑷珲条约》的合法性。

图片瑷珲城临江处的海关旧址,应也是沙俄军政官员的登临之地

不到200年的时光,这一步步的所谓“退让”是如何造成的?论当时之GDP大清未必差,即使差也差不了多少。但大清国却是一步步地割地赔款,直至最终将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彻底地搭了进去。这其中当然有太多的令人可追问与可深思之外。我想卜键之所以要耗时六年之久“沉溺”于故纸,行走于黑河大地来完成这部著述,除面上的所谓“填补空白”外,更重要的动机与目的更在于追问。目前的这部著述,有的地方简洁了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与回答,有的则留白给读者进行思考。我认为这当是该书最为重要的价值。
治史固然有还原历史之功能,但历史一是果真能够完整地还原吗?二是即使完整地还原了又是为了什么?为还原而还原固然是一种价值,但更重要可珍贵的价值当还在借古思今吧?这也是一种更为重要、更为深刻的古为今用。
河流是有生命的。尤其是像黑龙江这样一条有着丰满前世今身——“从内河到界河到一条掐头去尾的大河”的这段生命历程究竟可以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答案虽可能众说纷纭,而《黑龙江纪事》的价值就恰在这众声喧哗之中的严谨与冷峻。
黑龙江纪事:内河、界河、掐头去尾的大河
卜键 著

本书是作者继《库页岛往事》之后,又一部关注东北区域历史、关注东北亚诸国关系历史的代表作。全书按时间顺序梳理黑龙江流域三千年的历史脉络,聚焦三百年的历史,以清廷与沙俄围绕黑龙江流域的交涉为核心内容,充分参考、爬梳中外史料,用纪事本末的体例,将清代以来有关黑龙江流域的各色人等、桩桩往事呈现在读者面前。

黑龙江流域领土丧失的原因,是作者贯穿全书的问题。从康乾时代的政策到咸丰以来内忧外患的局面,以及19世纪工业革命的世界变局,对于各方面的原因,作者均有具体的论述,有极强地说理性,是一部难得的历史非虚构作品。
图片

库页岛往事

卜键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11


从19 世纪中叶开始,曾经属于中国的库页岛,就变成了沙俄的萨哈林,变成了俄国监禁犯人的苦役岛;而直到今天,其在许多国人心中仍有一份特别的纽结牵连,一种挥之不去的复杂与沉重。


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选题,从库页岛的历史出发,钩沉几千年来东北地区与中原内地的交往历史,更聚焦近五百年来中国、俄国以及日本在黑龙江流域的进退与战和。作者充分利用中文、满文、俄文、日文等多种资料,对库页岛的历史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梳理。他通过俄国文学家契诃夫的萨哈林之行,横向截取了1890年库页岛历史面貌的片断,又通过库页岛几千年的历史演进,纵向勾勒出库页岛与华夏历代王朝之间的关系,既有现场感,又有历史感。通过作者的描述,读者对那一片故土有了认识或者是有了重新的认识。作者在文前开列“主要人物小传”,附录中撰集“库页岛历史纪年”,极大地方便读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