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毅 胡祥熙(实习生))
在刚刚过去的夏天,不少人实现“水果自由”。
今夏以来,国内多地普遍迎来水果价格跳水。以前四十多元一个的麒麟西瓜,降价至不到2块钱一斤;动辄每斤四五十元起步的榴莲,现在可以用每斤20余元的价格拿下;连曾因价格让人望而却步的蓝莓,其售价也从每斤百元跌至10元,“论克卖变论斤称”……杨梅、芒果等以前“小贵”的水果,今年价格也纷纷下行。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6月份以来,水果价格总体呈下降态势。
知名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2023年的中国水果产业出现了高速增长,高速发展,高速扩容的红利期,果农增长,进口商也在加大投入。种植的数量,以及进口的数量都得到了增长。
他预计整个中国的水果产销量将在未来几年稳步上升,但是高价的进口水果应该有20%-30%的一个下滑,因为消费者对性价比的需求已经成为他们消费第一考虑的因素,所以说未来用高质量的国产水果替代进口水果是整个中国国内水果发展的重要趋势,整体来看,未来整个中国水果产业将会步入性价比与质价比两者兼而有之的时代。
水果大降价,供求变动是主因
为何很多水果都变便宜了?
水果降价,主要受益于我国的水果供给日益丰富。中国幅员辽阔、气候优良,精耕细作,是世界闻名的水果生产大国,这给各种水果的选育、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这些年来,我国持续加强优质农产品的种子选育、种植推广,水果的产量和品质双双提升。销售渠道的不断打通,也给水果生产者提供了“增产降价”的信心。
产地的气候、天气原因,今年一些水果供给,得到了阶段性的加强。
例如西瓜,据国际粮农组织统计,中国西瓜产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约占全球产量六成,本来就是西瓜种植大国。今年入夏早、气温高,露地西瓜提前成熟,迎来进一步增产;再如荔枝,国产车厘子晚熟品种采摘期只有5—7天,晴天采摘可保存5天左右,雨天采摘仅可保存1天,但今年国产车厘子主产地今年雨水较少,客观上推动其价格稳中有降。
国内产区的不断崛起,也带动一些原本“高贵”的水果价格一路下探。
例如蓝莓。截至2023年,全国蓝莓种植面积接近115.5万亩,产量52.5万吨。山东、吉林、辽宁、贵州、云南等多个省份掀起规模化种植热潮。其中,仅云南蓝莓种植面积就有17.6万亩,其产量10.5万吨,占全国产量20%。云南新品种果形大、口感甜、上市早,产量和品质的升级,带来了价格的下降,也推动市场进一步走向充分竞争。
不可忽视的是,电商渠道的发展,近年来也给农户提供了触达消费者的新途径,增强了他们增产的决心。
在水果产品的生命周期中,运输和营销都是相当重要的环节。优质的物流设施和平台的体量优势,可以让更多的水果产品走向消费者。例如,依托京东强大的物流网络,京东超市实现了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的快速配送,最大程度保证了水果的新鲜度和口感。在此基础上,京东超市增加了通过百亿农补、千万级流量投入和百亿级传播曝光。
对传统水果分级收购-销售体系的改造,也推动了一些水果的量质提升。例如更为垂直的供应链。这些年来,盒马开设盒马村,发展源头直采。在减少生产侧波动的同时,同时也省掉了大量的中间环节,将最大的一部分利润让给农民。这反过来会增加农民提高生产积极性,这一进步推动供给侧的提升。
警惕“果贱伤农”和“丰收不增产”
值得一提的事,在10年以前的中国,水果丰收、价格跳水,未必就是一件好事。
谷贱伤农,果贱也会伤农。这带来的是一系列社会和经济问题。
例如,作为生鲜品,苹果在生长过程中易受低温冻害、冰雹、连阴雨等天气影响,现货价格波动较大。据期货日报网报道,2010—2016年,我国苹果价格年均波动幅度为125%,最大达到196%。年景好时,果农看到满树的大红苹果,高兴之余也不免忧虑,担心库存积压,苹果卖不上价导致增产不增收。
不过10年后的今天,农民们的选择变多了,“果贱伤农”的感觉也变淡了。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市场涉外处副处长周资平对观察者网表示,果贱伤农主要是说产能过剩问题。农产品有生产“大年”、“小年”:前一年生产少了,第二年生产多了。再加上以前农业生产离销售渠道比较远,不容易把握市场风向标,就容易出现丰产不增收等现象。现在基地直采等方式的出现打通了销售环节,也促进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盒马全国水果采销总监陈杨辉个人看来,“果贱伤农”的感受今天不强烈,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农民、农业企业家,正纷纷投入到优质商品的种植上来,这对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推动和支持。“果贱”的问题不是伤农,而在于人们为何维护好农民、种植者的利益,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体验,共同推动农业的长远发展。
“我们应该把水果种好,去还原水果真实的味道,不要去替消费者做选择。”陈杨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