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环境承压之下 中国独角兽企业如何创新发展?

AI划重点 · 全文约2125字,阅读需7分钟

1.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从2016年的131家增长到2023年的375家,八年间增长近2倍,其中硬科技领域企业数量增多。

2.2016—2023年独角兽企业赛道从22个增至39个,技术创新引领趋势。

3.然而,独角兽企业融资整体承压,2023年融资企业数量进一步减少至106家。

4.专家认为,建设健康的资本市场环境和支持青年创业是助力独角兽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

5.与会嘉宾表示,吸引具有创新能力、思维的年轻人聚集是独角兽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IT时报记者 孙永会

独角兽企业目前的发展现状如何?面临哪些挑战?创新发展的路径有什么?在9月8日举行的“2024浦江创新论坛——独角兽创新发展论坛”上,众多嘉宾和参会者试图找寻问题的解决思路。

2024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这一重要部署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引发社会各界对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的高度关注。

就独角兽企业而言,参照《高成长企业分类导引》(GB/T 41464-2022),其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其一,成立年限不超过十年;其二,获得过专业投资机构的私募投资,且尚未上市;其三,最近一轮融资的投后估值超过(含)10亿美元(根据需要,可按融资完成当年平均汇率换算成人民币或其他国家货币单位,下同),且累计融资额超过(含)5000万美元。

近八年数量增长近两倍 硬科技领域企业数量增多

论坛现场,长城战略咨询首次发布《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追踪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以2016—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群体作为研究分析对象,从纵向时间轴上梳理独角兽企业的发展变迁及态势,从数量、融资估值、赛道、区域分布、投资孵化等多方面揭示了八年来独角兽企业群体发展的变化趋势。

在数量方面,据长城战略咨询董事长武文生介绍,中国独角兽企业数量从2016年的131家增长到2023年的375家,八年间增长近2倍。其中,新晋独角兽企业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超级独角兽企业每年总数保持10家左右。2016—2023年中国独角兽企业总估值由近5000亿美元持续攀升至超1.2万亿美元,其中在2020年首破万亿美元。

显见的是,独角兽企业分布赛道不断更迭、硬科技领域企业数量增多。2016—2023年独角兽企业赛道从22个增至39个,从模式创新为主逐步转为技术创新引领。“自2020年以来,集成电路连续三年成为独角兽企业数量最多的赛道。”武文生还指出,人工智能赛道在AI智能解决方案、机器视觉、类脑科技、生成式AI等新细分领域不断产生独角兽企业。报告显示,2017—2023年共有139家独角兽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分别为3家、20家、17家、24家、31家、25家、19家,2021年上市企业数量达到波峰。超四成独角兽企业选择赴港上市。其中,139家上市独角兽企业重点分布于创新药、数字文娱、人工智能等赛道。

图片

报告进一步显示,在分布区域方面,独角兽企业呈现“高集聚、广分布”的特征,分布城市进一步扩容。八年间累计22个省份出现过独角兽企业,其中北京、上海、广东独角兽企业数量持续领先。2016—2023年,独角兽企业分布的城市从16个增加至56个。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是独角兽企业主要聚集地,但集聚度呈下降态势。此外,长三角地区独角兽数量增长明显,2023年长三角汇聚全国超四成独角兽企业。

融资整体承压 环境是企业成长重要的“土壤”

值得关注的是,报告还表明了近年来独角兽企业融资整体承压的现象。2016—2020年新获融资独角兽企业数量分别为76家、82家、114家、91家、116家,2021年数量达到顶峰,为192家,2022减少至137家,2023年进一步减少至106家。同时呈现“低频、大额”特征。

全球创业网络主席Jonathan Ortmans亦有相似观点,他认为,全球所有国家的独角兽企业在疫情期间,以及疫情之后慢速的恢复之中遇到了很多的挑战,尤其是融资方面的挑战。

图片

在华创资本创始合伙人熊伟铭看来,除了募资端,退出端,独角兽企业还面临市场方面的挑战,即创业类资产的收益率下行。

“如果我们想发展科创行业,需要建设一个非常健康的资本市场环境,无论是一级、一级半,还是二级,一定让它循环起来,社会资本‘巨大的杠杆’才会冲进市场,而不是只靠政府‘勒紧裤腰带’挤出来支持我们。”熊伟铭指出,可以通过生产关系的创新助力发展。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专精特新研究院院长张志宏在《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青年创业》互动对话中指出,企业能够顺利发展成长,离不开好的环境,一个区域的创业创新环境如何,发展环境如何,对企业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土壤”。

在圆桌交流中,发言的独角兽企业嘉宾代表具有共性:其一,年轻,都在硬科技领域,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深耕;其二,都是高学历者,且通过创业比较好地实现了知识转化;三是具备国际视野。

“我们在看待一个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时候,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有几个相关的正循环。比如在业务领域,包括技术怎样落地,规模化的能力等,业务的正循环过程会不断地吸纳人才和带来现金流。再如资本的循环,很多科技企业比较需要良性的资金支持。”北京星阑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郁出生于1996年,他说,对于年轻的创业者而言,希望能有一个很好的兜底和包容的策略。

“企业家需要三样东西,需要钱,需要客户,需要环境(生态环境)。”上海极链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总裁董慧智分享道,目前在股权投资方面,还没有做到特别专业化,“从钱上讲,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并且要给他足够的权利。”

图片

深圳市九天睿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袁野则认为,所有的科技创新最核心的点还是人,即具有创新能力、有思维、有想法的年轻人,“怎么样吸引这些年轻人聚集到这个地方一起来做这件事情,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反而是逐步配合的事情。”

本次论坛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联合指导,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长城战略咨询、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市分行协办。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工商联主席、上海市总商会会长寿子琪,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新技术司副司长柏杰等领导,以及独角兽企业代表、投资机构代表、新经济专家、政府机构代表等200余名与会嘉宾参加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