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来到华农了!老师,我考上了你的大学!”
前不久,来自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的彝族女孩龙海芬,被华中农业大学录取。这个消息,让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们格外高兴,因为龙海芬曾经就读的小学,正是支教团支教过的学校。
昔日,支教老师们用知识与爱,在她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如今,她怀揣着感恩之心,跨越1100多公里,从贵州山区奔赴荆楚大地,成为老师们的师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学校看望慰问教师或给他们致信,称赞他们是“一支了不起的力量”,深刻指出“好老师”对于个人、集体乃至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2013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回信,勉励他们:“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坚持与祖国同行、为人们奉献,以青春梦想、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回信10多年后,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坚守在这片土地发光发热。龙海芬说:“正是他们,带我爬到了山顶。”
《带我到山顶》
长江云新闻记者和龙海芬在山顶上交谈
出发前,她再次爬上家门口的那座山
清晨,云雾缭绕,陡峭的山路愈发湿滑。
爬山对于生活在这里的孩子们来说,从来不是一桩难事。从记事起,他们便在崎岖坎坷的山路上行走。龙海芬家的老屋在山顶,8月27日,海芬就要作别家乡去武汉了,临行前,她决定再爬上山顶,去看一看。
站在山顶眺望远方,蓝天白云,青山连绵,和煦的阳光洒在山间的每一个角落。龙海芬颇为感慨:“爬山的过程挺累,读书也一样,但现在拿到华中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马上要去武汉上大学,回过头去看,那些过不了的坎,一切都已过去。”
从山脚到山顶,19岁的龙海芬,每走一步都不容易。但成长的岁月里,总有一双双手牵着她、托举着她,一路翻山越岭、爬坡上坎,直到把她带到山顶。
龙海芬的家乡,山川绵延
家庭突遭变故,人生跌入谷底
2020年,龙海芬读初二,一场变故突如其来,父亲意外摔伤,导致瘫痪。这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瞬间风雨飘摇。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她总会掉泪:“那天晚上,我爸爸骑摩托车,摔到两米高的土坎下,伤到了颈椎神经,住了20天医院,花了20多万块,全是借的。”
长江云新闻记者和龙海芬家人边吃边聊
当时,龙海芬觉得天快塌了,坐在病房门口不停地哭。出事以后,家里没了经济来源。刚开始,他们向亲戚朋友借,但后来,别人担心还不上,也就不借了。
最艰难的时候,家里揭不开锅,海芬和哥哥连饭都吃不上,读书更成了一种奢望。龙海芬仿佛坠落到了深深的谷底。
他们雪中送炭,解燃眉之急
这个时候,龙海芬想到了曾经的支教老师曹媛媛。曹媛媛是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第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2017年,她来到贵州支教的时候,龙海芬还在读小学六年级。
图中穿粉色外套、回头的小女孩是龙海芬 讲台上的老师是曹媛媛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龙海芬给曹媛媛发出了一条求助信息。
那个时候,早已经结束了支教工作的曹媛媛正在华中农业大学读研究生,收到龙海芬的消息,她一下子就急了,她明白这个向来要强的孩子一定是遇到了天大的难事。当时,曹媛媛反复跟龙海芬强调:“老师来帮你想办法,但你千万不要有辍学的想法。”
当天,曹媛媛就将龙海芬的求助消息发到了支教群里,一时间,队员们纷纷伸出了援手,一天之内,龙海芬的学费就凑齐了。之后,队员们又为她联系上了爱心人士,继续资助她的学业。
对于生活在贵州大山里的孩子们来说,上学读书原本就是一个易碎的梦,经不得一点风吹草动。
龙海芬的家乡毕节市大方县是贵州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她小学时就读的为民小学前身叫狗吊岩村岩洞小学,这所学校坐落在一个峡谷里,海拔1000多米,教室真的就是在岩洞里。
当年岩洞小学的照片
接力驻守22年,爱的种子在这里传承延续
22年前,华中农业大学大三学生徐本禹第一个来到狗吊岩支教,当时,这里就是一座“孤岛”,不通公路、不通电话,晚上只能点油灯照明。因为放不下这里的孩子,第二年,徐本禹放弃读研机会,再次回到大山,和孩子们作伴。20多年过去了,这所小学已经陆陆续续来过上百名大学生志愿者。
当年,徐本禹在狗吊岩为民小学支教
2017年,曹媛媛来到为民小学支教。她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第一眼看到学校时的情景,光秃秃的墙壁上,写着的一行大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她回忆说:“这行字是油漆刷上去的,这句话出现在这里,感觉有点格格不入,但好像又特别贴切。教室里,门窗上没有几块玻璃。冬天,他们就拿那个纸给它糊起来。”
贫穷就这样赤裸裸地呈现在这些山外大学生们的眼前。曹媛媛是一个看似柔弱,实则热血且有韧劲的女孩,她始终坚信知识改变命运,她一门心思地想把这些孩子们的成绩提上去。然而,在教学中曹媛媛发现,上课时孩子们似乎都在认真听讲,但点名回答问题时,却没有几个人能答得上来,交上来的作业更是错误百出。这让她一度对自己的付出产生了怀疑。
但在随后的一次家访中,曹媛媛的生气变成了深深的自责。“那个时候,天已经黑了,回来的路上遇到我们班的一个女孩,她正在放牛。我跟她打招呼,我说,卢志雪,你作业写完了没?她说,老师,我还没写完,但是我觉得我今天晚上一定可以写完。”这个场景,曹媛媛依旧记忆犹新。
曹媛媛说,贫困山区孩子们的生存现实,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的无法想象,“其实很多孩子放学回去要打猪草,要去地里掰玉米,掰完之后,背回去,还要放牛,有很多很多的农活,做完之后,他们才有时间写作业。那天晚上,我的心里很难受。”
支教老师带孩子们春游
大山里孩子们求学的艰难处境,深深地震撼到了曹媛媛和她的伙伴们,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支教是一条艰难且漫长的路,在帮助孩子们走向山顶的路上,需要几代人,共同的托举。
2024年8月25日,临近开学,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为民小学的教室里,几个年轻人正在忙碌着,他们是“本禹志愿服务队”的5名队员。接过上一届的接力棒,他们将在这里待上一年,陪伴着乌蒙山的孩子们,继续向“山顶”攀登。
龙海芬和她的同学们去北京研学
这些年,在外界的帮助下,为民小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这所山村小学有了25台电脑,多媒体教室和图书室。今年,除了龙海芬考上了华中农业大学,还有好几个曾经就读过为民小学的同学考上了大学。对于这样的成绩,为民小学的校长王瑞举格外欣喜,“当天晚上,我一看到这个分数,感到震惊,更多是高兴、骄傲。我把这个分数公布出去,好多家长都伸出大拇指。”
长江云新闻记者和为民小学校长谈学校发展
在王瑞举看来,一代代支教队员就像一根根拐杖一样,扶持着山里的孩子在艰难坎坷的山路上坚韧前行,向上攀登。
双向奔赴,开花结果
2024年8月27日,日头刚刚从山间升起,龙海芬告别父母,踏上了大学的求学路。中午12时30分,她从贵阳北站登上G2690次列车,傍晚时分,抵达武汉。刚刚结束支教的“本禹志愿服务队”第十九棒队长张乐早早在车站外等候。
一见面,张乐拿出一瓶华农产的“狮子山”矿泉水,请海芬喝,关心地询问,一路上累不累、渴不渴。
跨越1100多公里来到华中农业大学,与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们做校友,龙海芬长久以来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狮子山下的美丽校园,在支教老师们的嘴里描述过许多次,今天,就这样真真切切地展开在她的眼前。
来到新生宿舍,龙海芬刚刚安顿好行李,一位特殊的“学长”推门而入。
龙海芬不敢相信,站在她面前的竟然是为民小学的第一位支教老师徐本禹。
“这个是我,变化有点大。您看,这个同学考上了贵州大学,这个去了贵州中医药大学,还有这个,来读武汉工程大学了。”翻看着孩子们的一张张照片,徐本禹的脸上写满了欣慰。他说:“这一年的支教,其实对志愿者来说,是难忘的人生经历、宝贵的人生财富。我想这个爱不仅是志愿者给孩子们的爱,也是孩子们反馈给志愿者的爱,它是双向的奔赴。”
2024年9月,狮子山下,彝族女孩龙海芬,翻开了人生新的篇章。她说:“如果有机会,我也会参与志愿服务队,帮助更多的孩子,让他们也在心里埋下一颗向上的种子,考上大学,为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奋斗。”
2024年9月,乌蒙山上,为民小学的孩子们也迎来了新的支教老师。
新一批志愿者已经在为民小学开始支教
人生的征途上,
总有一座座山峰要去攀登、要去跨越。
无论在哪里,无论在何时,
那一双双温暖的手一直都在,
牵引着努力拼搏的孩子们,
一步步登上山顶,
眺望远方,眺望更美的风景。
出品人:王彬
总监制:岑卓
监制:洪燕
编审:刘征 康耀方
统筹:罗峰
记者:宋丽娟 罗怡鹏 张益恒 吴宝洪
播音:王少钏
音频制作:胡明畅
编辑:邹敏 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