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有”标准涵养“大国良师”——探寻教育强国建设的北师大方案

  新华社北京9月9日电  9月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以“四有”标准涵养“大国良师”——探寻教育强国建设的北师大方案》的报道。

  “热烈庆祝第40个教师节”“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木铎金声传教育薪火,励教弘文谱强国新篇”……走进北京师范大学校园,乐育路、京师路上横幅飘扬,洋溢着喜迎第40个教师节的浓厚氛围。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师范大学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国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10年来,北师大牢记总书记嘱托,承担高等教育“龙头”和基础教育“基点”的双重使命,大力培养“四有”好老师,服务乡村振兴和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强有力的改革创新,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以高质量发展助推教育强国建设。

图片

  这是北师大校园。(北师大供图)

牢记嘱托:大力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新学期启程,北师大校园的校训碑前,拍照打卡的师生络绎不绝。我国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启功先生的墨宝“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与一张张笑脸定格于手机相册,镌刻下百廿木铎情深。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现代师范教育高等学府,北师大坚守教师教育核心使命,励耘弘教、代代不辍。近十载岁月轮转,“四有”好老师的殷殷嘱托在这里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18年教师节前夕,北师大英东学术会堂里掌声雷动。该校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获得首届“四有”好老师终身成就奖,并把10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北师大教育基金会。如今,年逾九旬的顾先生仍活跃于教坛,身体力行传播教育家精神。

  全面对标对表“四有”好老师标准,北师大设立“四有”好老师奖励计划,构建由终身成就奖、金质奖章和银质奖章等组成的教师奖励体系,激励广大教师立足岗位、长期奉献、追求卓越。其中,终身成就奖授予长期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或学校高质量发展中作出杰出贡献,模范践行教育家精神,道德品质高尚、立德树人业绩卓越的教职员工。

  立典型,学典范。“四有”航标灯引领一批批“筑梦人”躬耕杏坛,不断淬炼育人本领,为培养大国良师甘当铺路石。

  刚画上句号的暑假,于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任雅才而言,更像“第三学期”。翻日历、查文献、改方案,她结合学院专业特色,深入分析学生就业市场,反复推敲打磨“节气+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方案。“节气蕴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内涵。以节气作节点,开展顺应学生求职各阶段特点的主题辅导、招聘单位接洽工作,引导学生们渐入佳境,在就业季更好适应求职环境。”

  担任10余年辅导员,手写15万字“学生画像”资料,为学生们制定个性化成长规划……2019年,任雅才获评全国首批“最美高校辅导员”荣誉称号,当年全国范围仅10人获此殊荣。“提升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本领没有止境”。获奖后,任雅才边带学生,边用三年时间攻下思政教育专业博士学位,“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才能更好支撑学生工作实践”。

  近年来,北师大教师还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最美教师”等奖项。学校建立校院两级师德建设与监督委员会,牵头研制全国高校师德综合评价指标;以“四有”标准统领人才“引育留用评”全过程,建成岗位导向、分类评价、动态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发展体系。

  大学之大,在乎育人。“四有”好老师标准、教育家精神,引领着北师大学子成长成才。

  生命科学学院2020届公费师范生如先古丽·吐尔孙,毕业后放弃乌鲁木齐就业机会,毅然返回故乡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从教。读大学时,她曾跟随我国动物学和鸟类生态学家郑光美做科研。“郑先生年近九旬,依然全程参与学生们的动物学野外实习,带着我们凌晨4点爬山。”如先古丽回忆,“上学时有一次给郑先生送材料,看到他在办公室用放大镜看书,我要走的时候,他从椅子上站起来给我鞠了个躬表达谢意。这种终身学习、为人师表的精神深深触动了我。”

  “四有”好老师标准贯穿这所学校的学生培养主线。面向包括非师范生在内的全校学生,北师大开设“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四门教师素养通识必修课。“无论未来当不当老师,从北师大走出去的学子都能打上鲜明的‘四有’烙印,不仅懂教育、爱教育,更能以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武装自身,在各岗位尽心尽责、发光发热。”相关通识课建设牵头人、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施克灿说。

  北师大校长于吉红说,作为师范院校标杆,学校肩负着联结高等教育“龙头”和基础教育“基点”的天然使命,作为“双一流”建设大学,学校又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北师大将继续以排头兵的责任担当,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全面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情系乡土:培养新时代教育报国的“逆行者”

  四川凉山州越西中学校长孙双祥怎么都没想到,这座大山里的县城中学,今年一下子来了10名北师大应届毕业生。

  越西县位于凉山州北部,山地占比超90%,经济发展以种植烟叶、油菜、苹果等经济作物为主。孙双祥说,在政府支持下,近年来越西中学硬件条件大幅提升,但优质师资相对不足。学校承接了全县过半高中生源,297名专任教师中,超100人为近三年新聘,且基本来自四川省内相较普通的院校。

  今年夏天,10名北师大“志远计划”四川籍毕业生签约越西中学,未来至少6年将于这里从教,有效补充当地基础教育教师力量。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北师大认识到,当前,我国教师队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基础教育教师优质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均,其中最大的短板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师资问题。

  “师范院校要担当强师新使命,补齐基础教育师资短板。”强师工程办公室主任隋璐璐说,北师大布局“强师工程”,探索了从师范生招生、培养、输送到职后支持、基础教育生态优化的全流程改革举措,从源头改善欠发达地区的教师队伍质量和基础教育生态。2020年,“强师工程”下设“志远计划”,面向当时最后52个未摘帽贫困县所在省份,按照“省来县去”招收本科定向就业师范生。

  4年前,来自四川泸州的王佳考入北师大珠海校区,成为“志远计划”师范生。新学期,她正式入职越西中学任高一语文老师,并主动请缨担纲班主任。“我爸在老家的镇上教学,我也是从县城的高中毕业的,选择‘志远计划’就是为了读完大学后返回家乡帮助更多孩子。”王佳说。

  9月1日早晨的上课铃响起,正式拉开她的教学帷幕。然而这里的现实,远比想象艰难。学生学科知识基础薄弱,简单的知识点需反复“掰开揉碎”讲。在王佳看来,尽管在校学的一些教学方法暂派不上用场,“但早已对这个挑战做好心理准备,接下来多摸索请教,逐步适应学生学情,优化教学方式方法。”

  目前,首届137名“志远计划”毕业生已正式到岗,在家乡脱贫县的基础教育一线开始任教。除10人入职越西中学外,还有12人到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第一中学、11人到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级中学、9人到甘肃通渭县第一中学……

  基于试点探索,2021年,“志远计划”升格为教育部“优师计划”,由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采取定向培养方式,每年为832个脱贫县和中西部陆地边境县中小学校培养1万名左右本科师范生。

  2022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师大“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勉励他们“毕业后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努力成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殷殷嘱托,化为北师大学子立志扎根乡土三尺讲台的强大动力。

  “走出大山,是为了更好回到大山!”去年高考前夕,贵州黔东南岑巩县第一中学的米雪、杨月、邱逦、吴林、苏航,立志考入北师大,学成后返回家乡从教。如今,她们中的4人已是北师大“优师计划”师范生,另一人是北师大特殊教育专业的公费师范生。由于5人高中时就是密友,她们成为高中老师眼里的“五朵金花”。

  这样的抉择,源于高三时听到的一场讲座。北师大“优师计划”师范生熊国锦回到母校岑巩县第一中学,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回信里的谆谆嘱托,“五朵金花”深受触动。“这些年家乡新修了路、新建了楼房,但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决心,指引我们未来回县里教书,点亮更多孩子的梦想。”邱逦说。

  心系乡村教育,是北师大的办学底色;扎根基层乡土,是北师大学子的理想成色。近10年来,该校向基础教育领域输送1.5万名高素质人才,其中约8000名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从教。2020年起,北师大还实施“启航计划”,自筹经费奖励赴中西部中小学从教的毕业生每人最高10万元,以实打实的资助守护扎根乡土的情怀。

向新求变:推动教师教育改革驶入“快车道”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创新型生产要素高质量集成,这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同时,我国人口长远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人口增长放缓带来的教育规模紧缩趋势、人口流动带来的教育资源配置新问题、人口发展转向高质量的迫切需要,凸显教师供给从“数量”向“质量”转变的紧迫性。

  近10年来,北师大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进一步强化“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驶入“快车道”。

  针对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模式和机制改革,北师大推出卓越本科生教育行动计划、卓越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推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例如,与北京协和医学院合作开设“协和医班”和“协和药班”,联合培养新医科和药学领军人才;推动“英语+历史学”“经济学+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3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招生;还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工程”,构建“长贯通”人才培养新格局……

  学校设立师范专业建设专项,创新“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职业教育”育人模式,首创覆盖城乡两种教学环境的“双实践”制度;打造“学院+书院+研究院”协同育人模式,培养引领时代的未来教育家;在珠海校区筹建工程教育训练中心,强化师范生的工程素养、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补齐未来教师的创新能力短板。

  治学修身,兼济天下。

  走进北师大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正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采集学龄儿童脑影像数据。该团队将对我国两万余名学龄儿童脑智发育状况持续追踪,绘制脑发育图谱,阐释脑智发育机制,建立脑智发育中国标准,研制国内自主的脑智发育综合测评系统,为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支撑。

  近年来,北师大实施“全民素养教育工程”,系统研究儿童青少年学习规律、脑智发育规律,构建大中小幼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探索建立老年科学研究中心,开展老龄问题综合性研究;开发国民通识教育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完善辐射未来各层次教育的学习资源体系。

  “通过科学研究揭示各学龄段儿童青少年脑智发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规律,以及老年人认知障碍与认知老化的神经机制等,将有效服务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人口高质量发展,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心理学部部长罗良说。

  教育数字化战略示范工程、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在改革创新实践中,一批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规划蓝图应运而生,又在学校求实奋进的发展中落子成势。

  北师大党委书记程建平表示,踏上新征程,北师大将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精神和给北师大“优师计划”师范生重要回信精神,以更强的历史主动服务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改革创新,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