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是工抵房。

满打满算,这一轮疯狂救楼市已有两年之久,效力如何,路人皆知。

在严重扭曲的“买方市场”下,开发商“折上又打折”屡见不鲜,由此短时间内产生的高额价差,让早期买房的业主纷纷赶往售楼部“团建”。

有段时间没有去售楼部了,上次细致地踩盘,还是今年三四月份。

借着愈演愈烈的降价风波,我把西安新房集中供应的区域挨个跑了一遍。

如标题所言,最大的感受便是——满城尽是工抵房。

这个话题跳不开便是高新三期,早先备案价格2.4-2.5万/㎡的瞳南某盘,如今常规楼层的价格打到了两万出头,品相不好的楼位、楼层,以工抵的形式出售,单价最低能做到1.9万/㎡。

近九成的在售项目,真实成交价格基本是网签价格的85折-9折,这还不包括大客户团购、定向客户优惠、总经理特批等等,只要能下定,优惠谈判的空间是有的。

时不时还会包装几十套特价房、工抵房出来,尽管房源质素有些许瑕疵,但价格着实优惠,总价300万出头就能拿下143㎡,对比首开时的350万,仅仅三个月的时间,总价就少了五十万。

其他区域也是这样的尿性。

大幅优惠和工抵房充斥在港务区以外,任何一个新房供应集中的区域,然而开发商的主动让利并没有换来更多的销量,反而招至老业主的情绪宣泄。

作为普通老百姓最有可能接触到的大宗交易,其实就是买房置业了。

很多人穷极半生的积蓄,甚至拿着父辈、爷爷辈的储蓄好不容易凑齐了首付,结果半年时间都不到,硬生生地亏空。

普通人的抗风险能力是极其脆弱的,面对空降的利益折损,表达一定会是应激的、果敢的。

相信这些年很多人和我的心态一样,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信奉“人定胜天”,现在笃定“选择大于努力”。

不犯错和做对事同样重要,不犯错就已经比很多人强了。

再聊回“工抵房”,这类大额优惠的房源能不能买?

我先说结论,现阶段五证齐全的工抵房是安全的,尤其是国央企开发的楼盘,这本质上只是大额优惠的一种促销模式。

以“工抵房”的形式售卖,等同于掩耳盗铃,目的是不让老业主心态失衡,产生客诉或者团建行为。

但很明显,老旧的营销心思已经跟不上互联网传播的迭代,一条朋友圈、一条短视频被转发到大几百人的老业主群,瞬间就能炸了锅。

对于买家而言,只要确保购房款进了监管账户,签订合同的出让方是开发商自己的置业公司,而非第三方,这样买来的工抵房就与常规商品房无异。

时至今日,还能看到营销人员在呼嚎,“我家纯新盘马上亮相,首开优惠幅度最大”。

首开优惠最大,放在以往的市场确实没有问题。

拿楼位稍差的楼栋,适当调低售价,取得不俗的开门红业绩,博取市场关注,往后推盘一次,价格小涨一次,既能保证利润,也让买过房的业主心安,人人都想吃螃蟹。

现在“越早买,越便宜”,已经成为不折不扣地伪命题,绝大多数楼盘的真实成交价都比半年前,甚至三个月前要低,二期不仅产品更好,价格也更香。

楼盘一旦滞销,销售任务、回款指标不达标,甚至整个营销团队都要面临被撤的风险,下至新房渠道,上至营销负责人,他们也是“打工人”队列中的一员,这年头找个合适的工作坑位不容易。

为了促成销售,降价是必然手段,明知道大幅降价会背刺老业主,可面对层层施压的任务倒排,这似乎也是无奈之举。

如果降价都无法拯救销量,那后续的利润大概率会从质量、园林、服务中抽水,最终为此买单的还是每一位小区业主。

房价上涨的时候,那有这么多幺蛾子。

从大几千人中脱颖而出摇号中签,一家人还得去庙里还个愿;哪怕交房时马马虎虎,想想大几千的溢价,咬咬牙也能接受。

当前楼市遭遇的问题,根源在于房价涨不动了,一次次砸价击碎得不只是市场秩序,更是购房者的信心,谁都不想当任人背刺的冤大头,以致于让很多家庭都转为观望的心态。

以上为正文,来自钱言L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