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股价下跌近八成!该拿什么拯救光正眼科的“光明”

过去十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和医疗服务的普及,眼科医院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机遇,该领域一度也被誉为“黄金赛道”。在这一浪潮中,爱尔眼科等行业巨头在过去十年实现了营收规模的7.5倍增长,而华厦眼科何氏眼科等后起之秀也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业绩稳步攀升。

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在这一赛道上一帆风顺。比如,原本以钢结构业务为主的光正集团,五年前转型进入眼科行业,但至今其营收规模未见显著增长,业绩水平仅与2018年收购新视界眼科时持平。

当前,光正眼科已经成为国内眼科公司中主营眼科业务收入规模,唯一一家还没有突破10亿元的上市公司。

而在与其他眼科企业的激烈竞争中,光正眼科在营收和医院数量上均落后,多年来的增长几乎停滞,成为了行业中名符其实的“掉队者”。

2024年8月27日,据光正眼科公布的上半年财务报告显示,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大幅下滑。上半年总营收为4.82亿元,同比下降11.81%;归属股东的净利润仅为127.39万元,同比大幅下降75.37%;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净亏损665.89万元,扭盈为亏。

值得关注的一点,该公司最新一期的投入资本回报率(ROIC)已低于0.5%,杀入眼科赛道之后的这些年,公司全年ROIC几乎在6%以下,且总体保持向下波动。

如今眼科医疗市场的竞争正在变得越来越激烈,新的参与者和技术创新不断涌现,这或将给停滞不前的光正眼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复盘光正眼科的增长困境,迫切需要寻求自愈方法

眼科医院行业因其业务模式的标准化和可复制性,被视为易于扩张的黄金赛道,过去多年,爱尔眼科等行业巨头通过规模化扩张实现了业绩的快速增长。然而,光正眼科在扩张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

2018年,光正集团通过收购新视界眼科进入眼科行业,当时市场前景广阔。但现实却是,光正眼科的医疗机构数量增长缓慢,从2019年底的12家仅增加到2023年底的17家,其中还有3家为诊所。这一扩张速度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导致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落后,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其应有的市场份额被其他竞争者抢走。

追溯下来,公司营收规模多年停滞不前,或与光正眼科与新视界眼科原管理层之间的矛盾有关。2020年,新视界眼科创始人林春光的减持和离职,以及随后的业绩补偿款纠纷,都严重影响了光正眼科的业务发展。新视界眼科管理层的离开,不仅使光正眼科失去了扩张的能力,还影响了现有医院的运营。2019年,光正眼科的单家机构营收能力达到6983.33万元,但随后却逐年下降,2022年降至3512.5万元,仅为2019年的一半。

2018年,光正集团跨界进入眼科医院行业,原本是一个充满潜力的决策。然而,管理层过于侧重资本并购,忽视了实体经营的重要性。在并购过程中,未能与原管理层达成利益共享,从而最终导致收购的资产质量远低于预期,投入资本回报率形成向下趋势。

复盘光正眼科的案例或可给予市场足够启发,就是成功的并购背后,往往是经营策略和管理能力的胜利。光正眼科的未来,确确实实需要一个懂得眼科医院行业的优秀操盘手,以及一个清晰的战略发展方向。

截至2024年6月底,光正眼科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1%,总负债合计12.57亿元。公司账面上的货币资金1.42亿元,还面临3.2亿元的短期债务及每年高达4000万左右的财务费用支出压力。

此外,光正眼科的账上还背着3.77亿的商誉,未来一旦诊所经营持续萎缩,那么其还需要面对是过去并购带来的烦恼——商誉减值。

据此,光正眼科的管理层亟需同时面对及解决扩张、偿债、造血等几大重要问题,以恢复公司的健康发展,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最后,投资者还需警惕的是,光正眼科已超过十年未进行过分红历史,公司内部利益关系复杂,大规模减持还屡见不鲜,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影响公司的长期稳定和投资者的收益。光正眼科的未来发展能否重回正轨,确实迫切的需要管理层的明智决策和有效执行。

颇为讽刺的一点,那些专注于治愈患者眼睛的医疗机构,如今却需要寻求自愈的方法——总而言之,光正眼科得自己先擦亮“眼睛”,然后才能重见“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