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人“点秆成画”

近日,在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聂远征工作室内,65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聂远征正在精心制作《祖国在我心中》《绣红旗》等麦秆画作品,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图片
据史料记载,明宣德年间,河南清丰县阳邵乡聂家开始从事麦秆画制作,传承至聂远征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聂远征介绍,聂氏麦秆画作品以黑色为底色,充分利用天然麦秆的自然光泽和纹理,通过温度高低使麦秆形成深浅不同的色彩变化,再经过剪、编、砌、雕刻等十几道工序的技术处理,制成人物风景、花鸟虫鱼等图案。
每到麦收时节,聂远征尤为忙碌,但他并不是收麦,而是在麦地里挑选合适的秸秆。他说,挑选麦秆只是第一道工序,想要制作一幅完整的麦秆画作品,还需要经历“熏、蒸、漂、刮、推、烫、刻、绘”等多道工序。要选出颜色比较均匀、没有斑点的优质麦秆,原料选好之后通过硫磺熏蒸消毒,使颜色更加均匀,再经过中药浸泡,防止虫蛀。
熨斗和烙铁是聂远征制作麦秆画的两大“神器”。麦秆经过烙烫、熨烫,碳化后会呈现深浅不一的色泽,用专业术语就是:深糊、中糊、浅糊,聂远征往往根据麦秆“糊”的程度来判断色泽深浅。
在聂远征看来,麦秆画在花鸟类、山水类、动物类的画作上表现力最为生动。聂远征说,聂氏麦秆画的粘贴技法中,“毛毛刺”贴工艺最为复杂,将平片麦秆劈成头发般的细丝,随后用剪刀斜剪成一厘米长的“毛毛刺”,用小镊子一根一根由下至上压着粘贴,最后成品犹如一针一线缝制一般,颇具刺绣效果。这样做出来的小鸟羽毛才能栩栩如生。此外,像老虎、猴子、马、兔子等这些动物形象的创作,通过这种技法都能够生动逼真的呈现。
他历时半年创作的《八骏图》麦秆画就是运用了“毛毛刺”的技法进行制作的,画中一匹匹骏马色泽不同,眼神也各不相同,线条的粗细、直曲各有变化。
聂远征先后获评中国十佳民间艺人、中华传统工艺大师,其作品《春江水暖》《松趣图》《迎春大吉》《虢国夫人游春图》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他说:“原先很多人看到麦秆画作品会觉得土气,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欢迎,这项技艺入选‘非遗’,麦秆画的艺术地位逐步得到了肯定,我们手艺人也备感欣慰。”(记者 李运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