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丨《晏子春秋汇校集注》出版

晏子春秋汇校集注

刘文斌  撰

198.00元


整理者简介

刘文斌,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散文学会理事。1962年生,辽宁辽阳人,198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科研主要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近年来主攻《晏子春秋》研究。两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11年,《〈晏子春秋〉研究史》;2021年,《晏子春秋汇校集注》)。2006年获辽宁省辽阳市优秀专家称号。主要专著有《〈晏子春秋〉研究史》(获江苏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文有《20世纪〈晏子春秋〉研究综述》《〈晏子春秋〉的文学史意义》《〈晏子春秋〉在先秦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再论〈晏子春秋〉的著作性质》《晏子春秋研究的成绩与问题》等。


内容简介

《晏子春秋》在先秦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既非严格意义的子书,也非一般的历史著作,保存了为数不少的史料与故事,带有人物传记的雏形特征,对司马迁创立纪传体著史体例有重要启发和影响。结构上,全书215章,每一章单独记述一个小故事;章与章既互相独立,又结合成为一个整体,从不同角度集中记述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婴的言行轶事,反映其生平和贡献。写作方法上,有别于传统国史的单纯“记言”或“记事”,而将二者结合起来以记人,对后世人物传记写作多有启发。


本书以吴鼒本为校勘底本,在历代校释《晏子春秋》成果的基础上,以银雀山竹简为权威文本资料,纠正今传本讹误和前人校释错误;同时,充分吸纳今人最新研究成果,逐一核校前贤原著和引文,力求提供一部更加可靠、能够体现最新研究成果的《晏子春秋》整理本。


目 录

左右滑动查看书目


序/赵敏俐(节选)

在传世的中国先秦经典当中,《晏子春秋》是独特的一部。它最初以“晏子”为题,却不同于诸子,没有系统的思想理论阐发;它有“春秋”之名,却不同于史传,没有明晰的时间记事线索。它记录的是有关晏子的一段段言行和一个个小故事,可能是晏子生平的记实,也可能是后人的虚构编撰。它的内容来源广泛,可能有历史的记载,还有不少民间的传闻。


正因为这样,关于这部书的认识从汉代起就多有不同。刘向校书名其为《晏子》,《汉书·艺文志》题名相同,并将其列为“儒家”第一篇。但是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却称其书为《晏子春秋》,并以其为基础做了列传。《隋书·经籍志》沿用《史记》之名,却从《汉书》之体例,同样将其列为儒家。此后唐宋志书遂沿用此例,清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又将其归入史部传记类。


晏子本为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是与管仲齐名的杰出政治家。他道德高尚,聪明睿智,廉政爱民,生活简朴,深得百姓爱戴,在生前和身后都享有盛誉,所以在先秦时代就流传着很多有关他的故事。《左传》记载了晏子的家世和丰富的生平事迹,《论语》《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孔丛子》《列子》《孔子家语》《子华子》《淮南子》《韩诗外传》《史记》《盐铁论》《列女传》《新序》《说苑》《论衡》《风俗通》等著作中有大量有关晏子的言行故事的记述。这既是《晏子春秋》一书得以形成的时代背景,也是晏子其人影响力巨大的写照。它说明,晏子是以其睿智的思想、可贵的言行和人格的力量感染昭示着先秦两汉,足可以称之为那个时代的人物典范之一。


正因为晏子在先秦两汉时代有如此大的影响,所以有关他的言行故事,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被人编写成书,在汉代社会更是广泛流传。司马迁曾经读过,并称“世多有之”。至西汉末叶刘向遍校群书,他所看到的相关著述就有“中书《晏子》十一篇……太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篇、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为八百三十八章”。刘向在此基础上去其重复,“定著八篇二百一十五章”。近年出土文献中又发现了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武帝时期的墓葬中的102枚《晏子》竹简,河北定县西汉中山怀王刘修墓、安徽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出土的《晏子》残简,可见其书在当时流传有多广。


至于其作者,司马迁、刘向等均未说明,《汉书·艺文志》在其名下注曰:“名婴,谥平仲,相齐景公,孔子称善与人交,有《列传》。”按《汉书》著述体例,此注只是对晏子其人的简要介绍,说明此书所记述的是有关晏子的故事,并非指此书作者。但是自《隋书·经籍志》开始,却径题为“齐大夫晏婴撰”,显然有悖于《汉志》。不过这也引发了人们对此书作者的思考,如柳宗元就说“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齐人者为之”,可见古人对此书认识的分歧和相关记述的复杂,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晏子春秋》这部著作的独特性。


于是,讨论《晏子春秋》成书于何时,作者为谁,它到底应该归入“子”部还是“史”部,晏子的思想到底是儒家还是墨家,《晏子春秋》一书的产生时代、流传过程、版本考异、辨伪考证、文字校勘、声韵训诂,等等,逐渐成为明清以后人们关注的焦点。


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刘文斌教授的《晏子春秋汇校集注》一书,无疑是当下有关《晏子春秋》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早在2003年,刘文斌教授就开始了《晏子春秋》的研究工作。他从阅读原典和搜集基本文献做起,为此跑遍了北京各大图书馆,并向当代著名的《晏子春秋》研究专家谭家健等先生求教,经过将近十年的努力,几乎查找了古代全部重要的有关《晏子春秋》的文献资料,搜集了近代以来中外有关《晏子春秋》研究的成果,发表了系列论文,完成了《〈晏子春秋〉研究史》一书,并且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项目的资助,201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有关《晏子春秋》研究的学术史著作,为我们了解此前有关的研究动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书后附有相关版本书目、论文索引和重要研究资料的选编,弥足珍贵,为当下的《晏子春秋》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而刘文斌教授《晏子春秋》的汇校集注工作,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我们知道,在此之前,代表《晏子春秋》文本校释最高成就的是吴则虞的《晏子春秋集释》,此书196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在六十余年的《晏子春秋》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受时代的影响和资料搜集的限制,吴则虞的著作中,还有好多前代的成果没有很好地吸收进来。而自该书出版之后的六十余年里,有关《晏子春秋》的研究又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特别是出土文献的发现,为《晏子春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当下亟需将这些新的材料和研究成果吸纳总结。


刘文斌教授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倾十年之努力,完成了这部《晏子春秋汇校集注》。作者经过对所有传世的《晏子春秋》的版本比较之后,选择了最为精善的吴鼒本作为底本重新校勘,参照出土的银雀山竹简,纠正今传本讹误和前人校释错误;充分吸纳今人最新研究成果,逐一核校前贤原著和引文,详加注释。


与此同时,刘文斌教授在广泛学习古今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又结合自己的研究所得,对《晏子春秋》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晏子春秋》的著作属性,《晏子春秋》体现的思想,《晏子春秋》的文本特征和在先秦典籍中的地位等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或是在前人基础上的补充,或是发前人所未发,皆有所据,言之成理。此外,作者还在书中介绍了《晏子春秋》的主要版本、前人校注存在的问题,以及本书的撰述宗旨和他所要达到的目标。由此可见作者对此书的用心,它前后凝聚了作者二十余年的心血。总之,我认为此书是代表当下《晏子春秋》研究水平的集大成之作。


刘文斌教授与我同为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校友,他对传统学术充满了热爱,二十余年执着于《晏子春秋》研究,焚膏继晷,精益求精,其精神让我感动。一切优秀的学术成果,都是这样扎扎实实做出来的,为此也向他表示祝贺。此书出版之前,他将书稿寄我。我先睹为快,略书所感,聊以为序。不当之处,敬请作者和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