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研究保护体验功能并重的国家植物园

“在日间的游览中,我们主要通过眼睛,用视觉来观察热带雨林中的板根、绞杀、独木成林等现象。现在,我将熄灭手电筒,让大家在黑暗中,通过听觉、嗅觉、触觉来感受热带雨林的独特魅力。”伴随着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高级研学旅行指导师“萤火虫”王丽兰的讲解,参与“乌兰(傣语意为宇宙万物)魅影”夜游活动的游客,开始了黑暗中的雨林探秘。
热带雨林中,潮湿的木质香气、夜晚盛放花朵的幽微香气、萤火虫闪耀的点点光亮、蜘蛛眼睛在隐隐月光下反射出的晶莹光彩、耳边传来的阵阵虫鸣、竹节虫十分接近植物的触感……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夜游活动,是一场奇幻漫游之旅。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已经走了60余载光辉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建设探索橡胶种植的热带植物园到成为我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乃至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类群数最多的植物园……如今,面向未来正在积极创建的西双版纳国家植物园,更值得期待。
图片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百花园植物迷宫俯瞰(张鹏 摄)
从一棵树到一个园
将指针拨回到1958年。成立不足1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急需橡胶等战略资源。橡胶树,是典型的热带植物。我国热带地区有限,哪里能找到橡胶树呢?不仅是橡胶,国防复合材料植物轻木、战舰缆绳用植物蕉麻、止血药资源血竭(龙血树)等其他的热带植物是否可以集中种植、利用呢?
中国科学院多位专家学者反复实地考察,将热带植物园选定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勐仑镇的葫芦岛,并于1958年12月5日提交了“关于在勐仑建立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报告。1959年,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正式设立,揭开了我国热带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研究的崭新篇章。
“从设立之初起,版纳植物园的初心使命就是引种驯化国内外热带植物资源,变野生为栽培、变异地为本地,保护好热带雨林,服务国家、造福人民。65年来,以第一任园主任、我国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为代表的科学家们,用科学精神和爱国热情,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利用成果。”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主任杨永平介绍。
植物园占地面积约1125公顷,分为东西两区。西区引种、栽培和展示资源植物,东区以保护为主,并开展胶茶人工群落(实验生态学)的比较研究。目前,植物园收集活植物1.4万多种(含种下分类群),建有39个植物专类区,保存有一片面积约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
作为我国的一个热带植物园,版纳植物园也是我国首个保存植物超过万种的植物园、我国首个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区、首篇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的诞生地,并于2016年获首个中国最佳植物园“封怀奖”。
多年来,秉承着“秉恒致知 和实生物”的核心理念,集科学研究、物种保育、环境教育于一体融合发展,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热带植物开发利用为主要任务,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型和保护型植物园。
从科学植物园到国家植物园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以建设“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和热带植物大本营”为定位、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为原则,率先推动并参与热带雨林保护与保护区建设,引入生物多样性概念,在植物园开展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构建了一套完善的植物迁地保护信息管理体系,并积累了60年不间断、提供社会查询服务的植物档案记录。
在西双版纳植物园这个“宝葫芦”中,孕育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植物园学术影响力、成果发表数量位居国际植物园前列,植物学和生态学均为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高引学科,牵头或参与了中国西南—中南半岛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等多项全球性科学合作计划。
2014年以来,植物园相关研究累计发表科学检索(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刊物论文2910篇,包括在Science、Cell、PNA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的科研论文,出版专著、译著38本,获得授权专利53件。3个睡莲品种、1个王莲品种、9个西番莲品种获得国际新品种登录,4个羊蹄甲新品种和4个玉叶金花新品种获得国家新品种权。
同时,西双版纳植物园也是珍稀濒危植物繁育与回归的希望。多年来,植物园坚持不懈开展珍稀濒危植物致濒机制研究,呼吁设立全球陆生植物零灭绝目标,构建1550种木材树种的DNA条形码数据库,攻克多个受威胁植物繁殖技术瓶颈。
兰科植物是我国珍贵的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之一,但因其自然繁殖系数低、生长周期长,加上人为掠夺性采挖,野生资源严重枯竭。为了对珍稀濒危兰科植物进行保护性抢救,西双版纳植物园突破了30余种濒危兰花种子萌发技术瓶颈,为濒危兰花重返自然奠定了基础。
园林园艺中心植物引种与繁育组组长、高级工程师席会鹏为兰花培育倾注了全部心血。“濒危兰科植物的组织培养,就像在闯关,不同种类的兰花要根据不同的阶段来配比不同的营养。根据文献记载,在种子状态良好、方法得当的情况下,兰科植物种子的萌发率可以从自然界的数1‰甚至更低,达到至少36%。”席会鹏介绍。
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护实践及科研能力建设,为国家植物园创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3年8月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的批复》,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成为14个候选园之一。“正在创建中的西双版纳国家植物园,将立足我国热带地区,面向全球热带区域重点收集保存我国热带地区和干热河谷野生植物,全覆盖收集中南半岛和亚洲热带地区的植物种质资源。”杨永平说。
为成功创建西双版纳国家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云南省人民政府深化合作共建,将国家植物园创建列为院、省重点工作任务,在整合投资渠道、调处土地纠纷、完善配套设施、强化人才队伍、完善科研平台等领域持续发力。
“近日,西双版纳国家植物园候选园完成了符合性认定评估,其在国家代表性、科学系统性和社会公益性等方面均有亮眼的表现。目前,国家植物园设立申请报告已经提交给了有关部门,大家都在翘首企盼最终的结果。”云南省林草局动植物处处长李鹏介绍。
从国家植物园到大众体验园
暑假期间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王莲,是著名的水上观赏植物。叶片直径可达2米以上,粗大的叶脉中空,里面有气室,甚至可以托起一个50公斤左右的成年人,感兴趣的游客可以尝试体验。”植物园科普讲解员介绍。
图片
植物园中的王莲(黄山 摄)
随着歌声翩翩起舞的跳舞草,吃了之后酸味变甜味的神秘果,轻轻触碰后合拢叶子的含羞草,会吃掉小虫子的猪笼草、茅膏菜,生活在园中却不轻易出现的大壁虎……在植物园,神秘的动植物层出不穷,独特的体验令人难忘。
1991年起,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正式建立科普教育组,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开展公众教育基础研究及实践。2019年,环境教育中心正式建立,开展科学与教育解说体系设计与实施等相关工作。
“早期的讲解都是固定的,就像背书一样。现在,植物园培养科普讲解员从解说向理解、欣赏、保护的方向发展,组成包含环境教育中心和科普讲解团队的完备的专业团队,设计了百花探秘、雨林探索、傣族植物文化之旅、闻香之旅、酷虫世界等8门研学课程,让植物园宝贵的热带动植物资源成为生态文明教育最鲜活的课本。今年上半年,植物园进行的研学讲解活动已超过2万场,每晚都有近百场夜游植物园活动。”植物园环境教育中心副主任刘光裕介绍。
作为科普宣教功能的重要体现,2024年暑期,植物园“雨林博物成长营”开启。活动分两期举行,植物园特别邀请植物、昆虫和鸟类领域权威学者和科普专家同行,引导青少年聚焦雨林博物、多识鸟兽草木、走近科学前沿,探索雨林科学与奥秘。
“不开玩笑地说,植物园是按照培养博士的方式考核、培养研学旅行指导师的。研学旅行指导师在符合标准的工作基础上,可以自由发挥展现自身的特点,提高研学的水平和质量。”杨永平介绍。
从一棵树到一方热土,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走过了硕果累累的60余载岁月。“把植物园做得漂亮不算本事,在美丽中国建设方面有点贡献才是本事。植物园始终有一种理念,那就是让热带植物、相关研究走出葫芦岛、走出植物园,服务国家需求,担当使命任务,为生态文明建贡献一份力量。”杨永平坚定地说。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