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这里的秋天,说起水果总是猕猴桃?
很多外地人来博山之后都会咋舌。但对博山人而言,猕猴桃则是一个令他们引以为傲的产业。猕猴桃不仅构成了金秋博山农文旅产业的主题,甚至成为了博山人生活的一部分。
色如碧玉,味为酸甜;萦绕味蕾,久久不散。这是过去40年间,博山人在猕猴桃种植业上的执着。
江北猕猴桃看博山,博山猕猴桃看源泉。针对这种储存周期最短的“桃”,脑洞大开的当地人,正试图用“创新意识”打通其任督二脉。
猕猴桃“霸屏”
8月28日是源泉猕猴桃开园的日子,这几天,当地人的微信朋友圈几乎被猕猴桃刷屏。
日前,走进被誉为江北最大猕猴桃种植基地的这里,不仅有果农熟练地开起了直播,更有种植园老板请来达人帮忙带货。当这个有着40年历史的“传统产业”并轨于农旅融合发展赛道,其经济、生态、旅游和社会价值得到进一步凸显。
当地不少村党组织书记也开始尝试站在镜头前推介村合作社的猕猴桃,地处源泉猕猴桃主产区核心地带的麻庄村村党总支书记李鹏便是其中一员。从拍摄推介视频的“门外汉”到“专业户”,这个“80后”村党总支书记渐渐理解了网友对不接地气的“念经”为何缺乏耐心,学会了用幽默的语言调节气氛、拉近距离,甚至懂得如何把握语气、重音和节奏,来增强情绪感染力,传达了一种“源泉猕猴桃值得一尝”的笃定。
到2023年,源泉镇的猕猴桃种植规模已达2万亩,产量达1亿斤,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养活了当地近万人的生计。与从前不同,近几年,通过衔接多个电商平台,眼下源泉当地有10余家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已实现猕猴桃的线上销售,产品也逐步实现了由原本的单一采摘向多渠道销售模式的转变。
沿着猕猴桃的线索从台前走到幕后,支撑源泉镇这一支柱产业的是当地的独特生态。源泉镇位于淄博市博山区东南部,“鲁山”北麓,淄河上游。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时长充足,且有弱酸性的优质土壤以及优质山泉水灌溉,为猕猴桃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环境。这里还被誉为“江北小桂林”和“千里鲁中一明珠”,是国家级生态乡镇、省一级饮用水源保护区。
根据统计数据,目前,源泉镇共有农业产业化企业9家、猕猴桃专业合作社42家、家庭农场50个。其中市级重点龙头企业2个;省级示范社2个、市级示范社5个、市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示范社3个;国家级家庭农场案例1个、省级家庭农场2个、市级家庭农场3个、市级果品标准园2个。
在博山区源泉镇党委书记李晓剑看来,如今,源泉镇的猕猴桃产业不仅折射出当地农民新的生态理念,由此孕育出的“生态文化”,也将赋予“走马观花”式的乡村旅游以新的生命力,“这也是养活了当地近万人的这一产业的责任与价值所在。”
“冰库”来袭
众多城市近年紧盯文旅,视其为发展的新出路,不少镇域则是将目光瞄准乡村旅游,大力发展农文旅,源泉镇也不例外。这个现象一度令人疑惑,毕竟乡村旅游有受季节影响的短板,为何源泉镇仍不遗余力?
实地调研中,博山猕猴桃协会会长王志广解答了记者的疑问。
近年来,源泉镇将农文旅产业作为重点产业重点发展,许多迹象表明,这是契合当地现实的选择。
尽管源泉镇土地面积大,但山河交错的多元生态,使得可利用的耕地并不算多。王志广就在当地的源东村长大,这里同样是源泉镇猕猴桃的核心产区。源东村有880余户、1800余口人,共种植着2000多亩猕猴桃,可谓漫山遍野。
“在过去的40年间,采摘期短、储存期短、货架期短、销售期短,一直是困扰当地猕猴桃产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延长上述‘四短’,拉长产业周期,是关乎当地农文旅产业持续发力的核心动力。”王志广介绍说,按照猕猴桃的自然生长周期,以前储存期最多到每年的10月下旬,而眼下随着“冰库”项目在此落地,储存期现已被延长至春节前后。
2年前,当这座投资超2000万元、占地约20亩,集收购、分选、高科技储存为一体的“冰库”项目落地源泉镇源东村时,这项令人闻所未闻的先进储存技术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与传统“冷库”不同,“冰库”是依托冰温水分子激活技术,将温度控制在-1℃—2℃之间,进而通过微波振动水分子,确保猕猴桃“冻不了”,以此延长保鲜期。
在“冰库”采访时,记者偶遇年仅23岁的焦毓仁,对方是来自鲁东大学食品学院的一名研究生。2个月前,以“冰库”为媒,鲁东大学与王志广创建的碧玉(淄博)果蔬购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共建协议书。随着研究的深入,困扰当地猕猴桃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有望逐一破解。
王志广还介绍,截至目前,“冰库”已累计储存猕猴桃上万吨,通过对关键销售节点的集中收储,排解了收获季当地果农对集中抛售的担忧,体现了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变化是显著的。凭一座“冰库”四两拨千斤,眼下这项先进的储存技术还成为了源泉猕猴桃收获季最后的“稳价”稻草。
从与王志广的对话中,记者看到了当地猕猴桃产业转型的迫切与决心。在这片凝结着故乡情愫的土地上,总有人“前赴后继”。
“电商”突起
与上一代人相比,源泉镇的“新农人”拥有更完善的知识结构、更广阔的视野、更活跃的思维方式和更强烈的创新意识。
“80后”李政便是“新农人”中的一员,其名下的淄博相天莲生态农业发展公司,不仅将猕猴桃规模化种植搞得风生水起,还一跃成为当地线上销售体量最大的商家之一。
不过,作为当地猕猴桃产业的“接棒人”,李政也多了一层困惑与迷惘,但他坚信,成败并非命中注定,而是靠个人努力。
7年前,李政流转了源泉镇天津湾西村120多亩土地,投资200多万元,搞起了猕猴桃规模化种植。与传统种植方式不同,其果园采用了水肥一体化、园内生草、塔型架、果树环割增加授粉数等先进种植技术。各项新技术的应用,使园区猕猴桃的年亩产量始终稳定在约5000斤。
在销售端,李政也不再像父辈那样必须依赖经销商向外出货,背靠丰富的物质和人脉,他的创业因此有了更多选择。
“在2017年建园时,我们同步搭建起了30多个微商团队,之后又成功衔接了社区团购。2年前迅速转入视频电商,依靠达人带货,现已将家乡的猕猴桃卖到了全国各地。”李政介绍说,近年来,公司出产的猕猴桃年产量稳定在70-80万斤,销售额稳定在200多万元,其中60%为线上销售,40%为线下采摘。
李政还介绍,目前,公司的线上销售已完成从健康主播、居家主播到网红达人的迭代,“将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是公司线上销售工作的宗旨,而我们的工作就是专心种好猕猴桃,把好产品质量关。”
消费市场以异常快速的节奏变化着,面临诡谲多端的外部环境,及时调整经营战略被李政视作公司发展的关键。“市场不会迁就我们的脚步,我们能做的就是永远抢先一步。”事实上,也正是这种“不确定”带来的忧虑,催促着像李政一样的“新农人”迅速成长。
平均每年完成线上销售十几万单,退货仅十几单。凭借严格的品控,在眼前的这处市级猕猴桃产业标准示范园内,原本在市场中起主导作用的经销商,其角色正在发生变化,由曾经的产业“主角”变为“兜底者”。
“如今,只有在线上销售和线下采摘实在卖不掉的情况下,我们才会选择经销商。越来越多的果农已习惯找我们帮忙带货,能帮父老乡亲们增加收入,我们乐此不疲。”李政说,过去的辉煌已是过去,前方未踏足过的新世界,那里才是他们真正的战场。
源泉猕猴桃产业要变,不变则退、不得不变。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姜涛 韩凯 通讯员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