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问题专家傅立民认为,美中关系已从过去的良性竞争转向充满敌意的“不良竞争”,但世界各国几乎都拒绝在美国、中国或俄罗斯之间选边站。
2.他指出,贸易和技术战是美国挑起的,中国继续与其他国家商讨市场开放,而美国则全盘接纳保护主义,并停止开放市场。
3.傅立民赞同中国学者关于美国史观的分析,认为当前的美国政府对换位思考原则很陌生,可能导致美中关系恶化。
4.他呼吁美中政治精英们恢复令人尊敬的合作,认为双方在很多方面的合作都能给彼此带来好处。
5.傅立民警告,美国对中国的看法有越来越不接地气的危险,因为在美国的中国人太少。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在最新采访中,中国问题专家傅立民(查尔斯·弗里曼)回顾了美中关系历史,评估了在相互“对抗”和美国大选临近的背景下,两国关系的可能走向。傅立民是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1972年访问北京时的翻译,曾在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任职。
现在不是冷战时期
《南华早报》问:正如您所说,美中关系已经从过去的良性竞争转向充满敌意的“不良竞争”。随着美中关系的螺旋式下滑,两国民众对彼此的看法日益强硬,您是否担心一场新冷战正在自动形成?
傅立民答: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长期与美国结盟的国家,世界各国几乎都拒绝在美国、中国或俄罗斯之间选边站。这是一个中等国家摒弃霸主、坚持独立自主、拒绝大国领导的时代。这与冷战时期完全不同。
问:作为一名资深中国问题专家,您在过去十年里一直对美国对华外交持批评态度。您认为华盛顿的决策者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承担美中关系恶化的责任?
答:贸易和技术战是美国挑起的,不是中国。美国坚持以可疑的国家安全理由,取代用于主导国际贸易的相对优势和经济因素。
中国继续与其他国家商讨市场开放。美国则全盘接纳保护主义,并停止开放市场。美国现在的对华政策基本以制裁为主,目的是让中国的出口和技术进步陷入瘫痪。
问:中国有学者去年说,一种以自我为中心、“自恋式”的美国史观是华盛顿转向日益与中国对抗的核心,因为美国希望维持其霸权地位,或至少推迟自己的衰落。您的看法是什么?
答:我基本赞同这个分析。换位思考是成功外交的基础,而当前的美国政府对这一原则很陌生。
期待“下一个基辛格”
问:随着对华友好、主张接触的中国问题专家被边缘化,您认为美中之间能出现“下一个基辛格”吗?
答:我有很多中国朋友,我欣赏中国文化。我认为,美中关系改善不仅有利于中国,也符合我自己国家的利益。英国体面地应对了丧失全球霸权的结局,它放弃了无法再掌控的特权,同时确保这种过渡尽可能符合自身利益。
我认为,中国和美国没有理由成为对手,而且,以战略远见和巧妙的外交手段,我们也能和平过渡到一种平等互利的关系。我认为其他选择都是可怕的,包括一场可能摧毁这两个国家的跨太平洋战争。使中国的财富与国力崛起符合美国利益的策略被嘲笑为“熊猫粉”,这是错误的,因为事实并非如此。
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知道,与中国的直接接触使亨利·基辛格开始欣赏中国的治国方略,并在处理美中关系方面成为受人尊敬的顾问。是环境造就了他。如果两国认识到在很多方面的合作都能给彼此带来好处,那么美中政治精英们有可能恢复令人尊敬的合作。
对华认知须“接地气”
问:您会给研究美中关系的学者和未来的外交官们提什么建议?在中国,一些专家曾警告说,与中国对美国的研究相比,美国对中国的研究“过于薄弱”,这可能对美国对华决策造成负面影响。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答:我加入美国外交机构的部分原因是,我预计到上世纪60年代美国对中国的开放会带来奇妙的地缘政治变化,我希望成为其中一部分,哪怕只是一个配角。
老一代会汉语的美国官员受到国会煽动者的迫害,以及国务院冷战分子的恐吓。我担心,在当前氛围下,我们很可能会倒退到与以前类似的境地——以对中国的恐惧取代真实的中国,而我们的学者、智库研究人员和政府专家又害怕挑战我们政治阶层惯有的无知。
上述担心是正确的。数以百万计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可能对我们这个有时令人费解的国家并不完全了解,但是,与寥寥几千名在中国学习的美国人了解中国的程度相比,他们对美国的了解还是多得多。尽管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很多观点我都不赞同,但他说,美国对中国的看法有越来越不接地气的危险,因为在中国的美国人太少。这点我是赞同的。
本文由香港《南华早报》网站8月26日发表,原题为《傅立民对下一个基辛格以及为何现在与冷战时期不同提出自己的看法》,记者是史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