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系AI公司:无问芯穹,拿下10亿元融资

图片

本文由半导体产业纵横(ID:ICVIEWS)综合

成立仅仅 16 个月,无问芯穹的累计融资额已近 10 亿元。

无问芯穹(Infinigence AI)宣布完成近 5 亿元 A 轮融资,这也是目前为止,国内AI Infra(大模型基础设施)层创业公司最大的单笔融资记录。至此,成立仅16个月的无问芯穹累计已完成近 10 亿元融资。

轮融资联合领投方为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君联资本担任管理人)、启明创投和洪泰基金,跟投方包括联想创投、小米、软通高科等战略投资方,国开科创、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临港科创投担任管理人)、徐汇科创投等国资基金,以及顺为资本、达晨财智、德同资本、尚势资本、森若玉坤、申万宏源、正景资本等财务机构。此外,无问芯穹的过往投资方还包括红杉中国、百度、智谱、同歌创投等众多知名投资机构。

无问芯穹表示,本次融资募集的资金将用于加强技术人才吸纳与技术研发,保持软硬协同、多元异构的技术领先优势;深入推动产品商业化发展,保持Infini-AI异构云平台产品与市场间的紧密嵌合;强化生态合作,激活异构集群算力资源,构建支撑“M种模型”和“N种芯片”的AI算力底座,做AI模型算力的“超级放大器”,致力于成为大模型时代首选的“算力运营商”。

对此,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CEO夏立雪说,“中国算力生态正面临的供需矛盾以及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为我们拉动上下游协力实现多元异构算力的高效整合创造了时代机遇;而我们源于清华电子系的深厚底蕴、十余年的技术积累和丰富的产业经验所形成的产研结合的‘复合型’团队,更成为AI领域的人才‘引力井’,构成了无问芯穹独特的人才竞争力。”

清华系AI公司

据悉,无问芯穹创始团队来自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致力于成为大模型落地过程中的 "M × N" 中间层,以打造大模型软硬件一体化方案,链接上下游,建立 AGI(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大模型基础设施。

无问芯穹成立于2023年5月31日,发起人汪玉教授是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主任,其不仅在智能芯片和高能效电路系统研究领域有着深厚积累,在产业界也已经取得显著成就。汪玉曾率队学生姚颂创办AI芯片公司——深鉴科技,最终被赛灵思收购,这也为无问芯穹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现任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CEO夏立雪,是汪玉的学生,也是汪玉做教授后带的第一位博士;联合创始人、CTO颜深根是中科院博士,北卡州立大学访问学者,曾任商汤科技数据与计算平台部执行研究总监,现任北京大学副研究员;首席科学家戴国浩,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清源研究院人工智能设计自动化创新实验室负责人。

在软硬件联合优化方面,无问芯穹自研的推理加速技术(FlashDecoding++),能够提升主流硬件推理效率 2-4 倍,且已经完成多个主流开源大模型在 10 余种计算卡(AMD、华为昇腾、壁仞、寒武纪、燧原、海光、天数智芯、沐曦、摩尔线程、NVIDIA)上的适配。

在多元异构算力适配方面,无问芯穹今年 7 月发布的大规模异构分布式混合训练系统 HETHUB,也是业内首次在六种芯片、"4+2" 组合间(华为昇腾、天数智芯、沐曦、摩尔线程和 AMD、NVIDIA),实现了千卡规模的异构算力混合训练,集群算力利用率最高达到 97.6%,平均高出基准方案约 30%。

无问芯穹正在围绕 "以电换 Token" 思路,展开 AI 的基础设施建设。

商业化层面进展迅速

无问芯穹在商业化层面进展迅速。

此前,无问芯穹已经和智谱联合发布大模型万卡训推计划,共建大模型训推万卡集群;猎聘旗下的AI大模型产品“多面”,背后也是无问芯穹的Infini-AI异构云平台在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持。

夏立雪表示,Infini-AI异构云平台,正是由无问芯穹基于多元芯片算力底座打造,向下兼容多元异构算力芯片。这一平台所运营的算力,覆盖全国15座城市,成为目前拥有可运营算力规模最大的AI Infra创业公司。

除了算力服务之外,Infini-AI异构云平台还包含一站式AI平台(AIStudio)和大模型服务平台(GenStudio),提供了适合于开发者的AI工具。

据介绍,“AIStudio一站式AI平台”,为机器学习开发者提供高性价比的开发调试、分布式训练与高性能推理工具;GenStudio大模型服务平台,则为大模型应用开发者提供了高性能、易上手的多场景大模型服务,降低开发成本和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