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打造的“沃夫恰河”防线,为何从正面进攻,会非常困难?

图片注:卡利夫卡原先为乌控

沃夫恰河防线,从卡利夫卡水库向库拉霍沃城延伸,正面大约20公里长。

该区域内,不仅是一条沃夫恰河,还有密集的村镇、工矿、林带、水库,尤其还在高地位置;由于这里本就挨着东乌战争时期的接触线,所以早就进行了军事化改造,是一条极为复杂、坚固的筑垒防御地带。

早在东乌战争时期,这里就作为纵深防御线经营,现在更是被大大强化,而且它的村落城镇布局前轻后重,俄军如果从正面攻打,那么在清理掉目前城镇附近的乌军后,将会经历克服野外空旷地带——第一道村落防线——第二道城镇防线的过程。

俄军在克服野外地带时,将面临雷区、乌军炮火和无人机的全程打击,啃第一道村落防御线时同样如此。

在俄军终于啃到乌军的主要防御线时,往往就已经丧失了突击力,难以攻克第二线的乌军防御要点。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下野地之外的乌军两道村镇防御线的情况。

图片注:最北端几个村子原先也是乌控

第一道村落防御线:

起点为北侧的卡利夫卡村(战前人口400余人)—哈利齐尼夫卡村(战前人口1100余人)—多利尼夫卡村(战前人口10余人)—热兰涅1号村(战前人口近200人)—热兰涅2号村(战前人口240人)—佐里亚尼村(战前人口约940人)—奥列克桑德罗皮尔村(战前人口约390人)—霍斯特尔村(战前人口550余人)—马克西米里亚尼夫卡镇(战前人口2100余人)。

这道防御线大部分都是在野地至沃夫恰河的东岸地区,海拔相对较低,村镇规模总体较小,但不到20公里正面有八九个村镇,每个点虽然较小可又不是特别小,足以作为支撑阵地之用。

俄军占领此线并成功渡河之后,才会面临乌军的主体防线,即第二道城镇防御线。

此线起点北侧为梅姆里克村(战前人口约400人)—利西夫卡村(战前人口300人)—乌克兰斯克城(战前人口12000余人,另一说10600余人)—赫尼克城(战前人口11800人,另一说10300余人)—库拉希夫卡镇(战前人口3100余人)—沃夫琴科村(战前人口240余人)—奥斯特里夫斯克村(战前人口320余人)—库拉霍沃城(战前人口20000人)。

另外在库城水库以北,还有几个小村庄。

图片

图片库拉霍沃城

这一线很明显城镇的规模就比较大了,总计有大小三座万人城,尤其河西岸的城镇位于高地之上;库拉霍沃倒是位于河谷低地,可它的城区规模又大。

南部集群左翼兵团凭借可以使用的2个摩步旅(第5旅、第110旅)、1个摩步师(第150师)的兵力在消除当前的乌军阵地后,再吃下野外地带,再啃掉第一道村落线,然后再啃这第二道城镇带,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而中部集群主力在红军城方向的突破,则为这一方向的战局打开了突破口。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