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石街铺满的小巷,趟栊门拉过的响声,街坊们亲切的问候声……地道老广州的生活氛围充盈着西关片区。这里有着娴静、松弛的生活气息,但也面临着社区治理的难题。
如何为困境家庭人员生活支出减负?如何让生活在无物业社区的居民有依可靠?如何让街头角落保持环境整洁?……广州市荔湾区昌华街道在社区推行“微治理”模式,从居民日常生活的“微”小事入手,打造“善城暖屋”,实行“微管家”和“摇铃”定时定点垃圾分类回收等,将便民生活服务送进街头巷尾。
微暖心:西关小屋化身慈善小家
昌华街道西关大屋社区的三连直街,隐藏着一间帮助社区困境家庭的慈善暖心小屋——“善城暖屋”,是广州首家“善城暖屋”社区慈善项目,在2023年9月12日正式揭牌。这个不到20平方米的小空间具有西关大屋的装潢特色,整齐地摆满了一年四季衣物、家庭日用品、学习用具等,这些物品均来自相隔近百米的广州市接收社会捐赠工作站。
“善城暖屋”的物资虽然不是当下最时尚、潮流的款式,但都保持着干净、整洁、无使用痕迹。“‘善城暖屋’的物资必须是经过广州市接收社会捐赠工作站备案登记,确保物资是经过消毒、合法渠道而来,为受助群体把好安全第一关。”昌华街道社工站副主任彭海谊说道。
彭海谊介绍,“善城暖屋”主要面向街道在册登记的10类困难群众和特殊困难群体,每个月第二周的周二、第四周的周六,受助群体可以凭借拿号预约的形式到“善城暖屋”挑选自己所需的物资,每人每次可以领取8件,一年不超过25件。“‘善城暖屋’共计已覆盖800多名受助人士,发放了7400多件物资。”
为了有序管理物资,街道主动招募志愿者打理“善城暖屋”。另外,根据受助群体的意见,“善城暖屋”对小物件作了调整。彭海谊说,“一个小勺子作为一件物资,对于受助群体而言性价比不高,后来,我们将小勺子、水杯、小篮子等小物件打包,作为一份物资。作出调整后,这些物资也逐渐受到欢迎。”
微管家:无物业社区有了服务团队
在荔湾的西关片区,大多数是深入街巷的老旧社区,楼宇密度大、楼层低矮,楼龄时间长,湿热、高温天气容易令居民家中的大小电器、墙壁、地面等出现小问题。
“如果居民看到路边有坑洼,可以通过微信群上报给‘微管家’前来维修。”昌华街道相关工作人员说道。
何为社区“微管家”?昌华街道引进专业物业公司,成立社区“微管家”团队,以逢源正街、三连直街2条街巷为试点,为居民提供社区综合治理、安全管理、水电维修等专业物业服务。
而“微管家”保利物业的驻点就在“善城暖屋”旁边,身穿红白色相间工作服的工作人员定时定点值班。居民发现需要维修的地方,能到“微管家”驻点找到相应的工作人员,也可以通过微信群上报维修需求。
一则《便民维修服务作业指引》悬挂在“微管家”工作人员驻点的空间内,其中明确列出便民维修的工作程序,从业户报修、到维修人员进门维修,再到业户验收等,均有作出明确指引。在维修过程中,业户对物件故障有疑问,可以现场咨询维修人员,维修人员也会告知业户注意物件后续的使用注意事项。
微整洁:“小铃铛”带动居民垃圾分类
“铃……铃……铃……”在记者走访当天的中午时分,西关大屋社区响起了清脆的铃铛声。这是昌华街道环卫站垃圾分类指导员曹火秀在12时至14时期间,驾驶着垃圾分类移动投放“摇铃”小车,提醒居民定时定点投放垃圾。
生活垃圾投放曾经是社区居民的烦心事,放在街边一角,容易滋生细菌、蚊虫,也影响了社区环境形象。但垃圾投放站和居民楼又有一段距离,平时扔垃圾还得专门步行一段路,十分不方便。
昌华街道从以前环卫工人一边摇铃、一边推铁板车收垃圾的场景获取灵感,探索推行垃圾分类移动式投放新模式——“摇铃”服务,采用具有西关特色的专用彩绘车辆,以“摇铃”的方式定时定点提醒居民出门投放生活垃圾。社区内共设置5个站点,每天早中晚分3个不同时段进行“摇铃”服务,每站每次停留20分钟,解决老旧社区垃圾分类站点“布点难”的邻避问题。
“为了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我们推出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活动。社区居民以户为单位,如果按照垃圾分类指导员要求,分类投放垃圾,会得到相应积分。按照不同积分,居民可以换取纸巾、毛巾、垃圾袋、碗等日常生活物品。”昌华街道环卫站垃圾分类督导员伍家杰说,推行积分活动后,居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和意识都有所提高,起码能做到将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开投放。
此外,昌华街道还根据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通过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打造“健康之约”医疗惠民品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1名专业医生组成社区健康党群志愿服务队,每周三在党群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义诊;强化党建引领合力推进旧楼加装电梯工作;探索创新出了“党建+文化”学习教育融合机制;开展“西关街坊剧场”露天观影活动,以群众点单模式每周二晚上免费为居民群众播放热门电影;通过民情议事,对原有绿植统一规划、对花基统一修整,居民自选绿植、认领养护,形成外形美观、风格统一的邻里花园。
文|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
图|记者 马思泳(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