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呼我应 | 天台漏水十多年 社工街道解民忧

过去10多年间,家住海珠区青凤大街45号8楼的黄婆婆一直饱受天台漏水问题困扰。每到下雨时,黄色的泥水就会顺着她家天花板往下流,雨大的时候,黄婆婆家中堪比“水帘洞”,时间久了家中多处墙皮因此脱落掉渣。其间她也花钱找人修复过,但漏水问题依然存在,突如其来的墙皮脱落更是让老人直呼“住得心惊肉跳”。

好消息是,在街道资金支持,社工助力和热心居民参与下,这栋楼的楼顶天台修缮工作终于在近日启动。“困扰我十多年的房屋漏水问题终于有望解决了。” 黄婆婆高兴地说。

图片
由于天台漏水,黄婆婆家墙面脱皮严重。

天台漏水十余年

“水帘洞”愁坏顶楼住户

近日,记者来到黄婆婆家中,发现客厅、卧室的天花板墙壁都有大块大块的墙皮脱落,脱落处还留有明显的黄色泥印。尤其是老人住的卧室漏水更为严重,天花板因为长期被雨水浸泡,墙皮大块大块地斑驳脱落,墙上也呈现黄黑色,墙体的泥灰等建筑材料因为长期被水浸泡也变得十分蓬松,用手指稍微碰一下就会“掉渣”。

黄婆婆介绍,她家房子漏水现象有十多年了,一下雨水就会从天花板一直流到地面,她还因此在客厅摔过一跤。由于卧室漏水严重,不得已的她一度晚上睡在客厅沙发上,但后来一下雨客厅也开始漏水,导致她都不太敢继续在家里住了。“还有一回我在客厅里突然听到‘哐’的一声,抬头一看,一块有脸盆面积那么大的墙皮从天花板掉下来了,我当时如果坐在那底下,后果不堪设想。”

黄婆婆告诉记者,此后几年里,楼顶天台断断续续维修了几次,却一直没有彻底修好。“我曾出资两万多元,先后两次对屋顶漏水的地方进行修缮,但每次刚修缮后有点效果,差不多过了半年,原本漏水的位置又重新开始漏,卧室地板、墙壁都被泡过,家具、床铺上也都是水,根本没法住。”无奈之下,老人只好听从子女建议,从这间老屋暂时搬了出去。

尤其是最近,持续的阴雨天气让黄婆婆家的漏水问题再度凸显,她原本想对房屋进行扇灰和粉刷,但儿子告诉她,漏水问题一日不解决,装修就是“白花钱”。“房子渗漏这么多年,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真是让人发愁。”

记者了解到,漏水问题在这栋楼里并非个例。“隔壁邻居家下雨也漏水,经常要放个脸盆接水,一遇到下大雨他们也很发愁。”黄婆婆说。

记者在该小区天台看到,由于长期无人管理,天台防水层出现很多大坑,且现场杂草丛生。从事室内装修的何师傅在了解相关情况后也表示,黄婆婆家屋顶漏水是因为天台上的防水层出现破损,且保温层也有一定程度的损坏。

图片
记者在天台发现,天台破损处已经长出绿色植物。

街道资金介入扶持

“卡壳”修缮项目终见曙光

据《广州市物业管理条例》相关规定,顶楼天台属于业主共用部位,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的维修、更新、改造的费用分摊,可以约定以户为单位平均分摊。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由共有该物业的业主按照专有部分面积占专有部分总面积的比例分摊。

。但由于黄婆婆所在小区没有物业维修资金,只有住户们之前缴存的部分用于电梯维修的费用,因此修缮房顶漏水需要全体业主共同出资,这需要征集整栋楼业主的意见,也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潘姐是住在该楼栋7楼的一位热心住户,也是该小区的“善治先锋”,得知黄婆婆的遭遇她深表同情。潘姐介绍,由于屋顶漏水影响的只是顶楼的几户居民,楼下的其他住户仍未受到影响,因此要说服其他住户出钱修缮天台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潘姐说,她和几位热心住户找过外面的几家装修公司,经过多方比价,最便宜的一家也需要2.6万元,平均下来每户需出资近1000元。“很多低层住户觉得漏水的不是自家天花板,所以不太愿意出这笔费用。”

海珠区江南中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深入推进各类民生难题的解决,如今街道大力推动社区干部下沉,在每个社区都设置有专职干部,助力各类民生实事的解决,受到社区居民欢迎。今年4月,该楼栋住户们得知街道启动了“党建引领,善治微光”工程,居民老旧房屋修缮可获得相关资金扶持,与此同时,街道社工也针对该楼栋的情况对住户们进行了详细宣讲,让这一原本“卡壳”的维修项目有了推进的曙光。

按照项目资金预算,街道资助约7889元,住户们只需自筹约1.8万元。“有了街道资金的扶持,居民们对于修缮天台漏水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广州启创社工林琳介绍,有的住户不愿意出钱维修,说到底还是对相关政策不了解。“他们没有意识到天台属于共有物业,当天台出现漏水,是需要全体住户出资解决的。”

社工、热心居民轮番“蹲守”打动住户

天台漏水修缮工程正式启动

为进一步增强其他住户对修缮天台的积极性,社工还找来专业律师对大家进行专业讲解。律师表示,业主对建筑物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权利,承担义务;不得以放弃权利为由不履行义务。具体到该楼栋的案例,虽然天台属于共有部分,漏水问题对顶楼住户居住质量影响较大,但天台并非顶楼业主的专有部分,涉及整栋建筑的安全性能,低层住户不能因为暂时未受影响就不承担维修费用。

黄婆婆今年78岁,腿脚已不太灵活,由于近期持续大雨天气,为了缓解天台漏水对家中的影响,她卧室里经常放置着一个大水桶接水。对于解决这个问题,老人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社区干部、社工以及热心住户纷纷积极行动。“很多住户白天在外面上班,我们就每天晚上上门做他们的动员工作,我和社工轮流‘值班’,经过差不多两周的‘蹲守’,那些之前一直联系不上的住户也都陆续联系上了。”潘姐说。

林琳也介绍,做社区群众的动员工作需要耐心和热心。“不少住户也被社工和热心邻居的诚意打动。大家陆续意识到天台不是楼顶住户专有的,也同意出资对天台进行修缮。”

至此,经过社工和热心住户近4个月的奔波,青凤大街45号天台漏水问题的修缮项目终于正式启动。接下来,社工将积极链接社会资源,通过居民协商自治选出合适的施工方,对该楼栋天台漏水问题进行“根治”,同时对于该楼栋存在的其他安全隐患也将一并予以解决。

推广相关经验

造福更多街坊

广东法海律师事务所主任唐红炬表示,该楼栋天台漏水以及问题的推动解决过程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对市区其他老旧小区很具有参照价值。对于广大住户来说也是一次很好的普法过程,此案例很好地回答了“别人家屋顶漏水,为何我要掏钱”这个问题。

林琳说,此次青凤大街45号天台漏水问题的推动解决,更验证了“街道牵头+社工助推+居民协商自治”这一创新路径的现实可行性,也为该小区协商解决其他同类民生问题提供了可行路径。她表示,在江南中街道老旧小区较多,像这类天台漏水的问题还是不少的。“我们接下来也将把相关经验推广开来,造福更多街坊。”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实习生:区子晴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实习生:区子晴

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肖欢欢 实习生:区子晴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蔡凌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