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希旦撰《大禹九鼎图述》一书中的《九河鼎图》《九州鼎图》
夏、商、周三代,人类的生产活动空间迅速扩大,人们不但要熟悉周围的自然环境,还要了解遥远地域的地理状况。《左传》《史记》《汉书》等大量古代书籍记载,夏代的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岛,令九州岛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九鼎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象征中枢。大禹“铸九鼎,象九州”,将各州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图绘铸刻于鼎上,这也标志着反映九州岛地理状况的《九鼎图》应运而生。
历史上夏禹所铸九鼎实物失传而不得见,但当时的采、冶、铸铜技术,已被考古学家证实,与夏代时间相符的二里头考古遗址出土的青铜鼎相似。两千多年来,很多古代文献记载铸于九鼎之上的《九鼎图》,并非子虚乌有的传说,而可能是接近真实的史实。
九鼎上无疑铸有图形,即《九鼎图》,这些图形到底是什么样的?九鼎早就消失不见,已经无法用实物求证。幸运的是,我们还能从古代书籍上的图文窥其端倪。
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386年间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最早记载九鼎之图。《左传·襄公四年》记载,西周初年的太史辛甲,称大禹绘制的九州之图绘有山川、地形、怪兽、植物、神鬼等形象,用于标定国界,指导农牧人、远行者、狩猎者了解各州的自然环境、道路、野兽。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一书中,吕不韦及其门下宾客,对九鼎“神灵奇怪之所际”的部分图像做过具体描述。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升庵集》刊有《山海经后序》,认为《九鼎图》是《山海经》的古图,《山海经》是禹铸九鼎遗传的地图。杨慎描述了《九鼎图》的内容:“鼎之象则取远方之图,山之奇、水之奇、草之奇、木之奇、禽之奇、兽之奇……盖其经而可守者具在禹贡,奇而不法者则备在九鼎。”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封疆大吏、学者毕沅在其所撰《山海经新校正序》中指出:《九鼎图》的内容为土地山川、神灵奇怪,观其图,可以周知九州的地域,土地面积的范围多少,山川、丘陵、沼泽、平原的物产。
明代嘉靖十九年(1540年),礼部郎中王希旦撰《大禹九鼎图述》一书。王希旦在书中说,正德年间(1510年前后),他宦游过楚,从遇到的一位异人那里,见到了上古器物图像《夏鼎九图》,手摹之后,秘藏三十多年才出之示人。《大禹九鼎图述》的制图年代已无从可考,从图中所绘图象及图说来看,很多地理信息与《尚书·禹贡》的文字相仿。《禹贡》著书时间有周初、战国、汉初几种说法。所以,这一套《大禹九鼎图述》,可推测为汉代至明初之间的地图作品。
《大禹九鼎图述》绘9幅鼎图,即:《洛书鼎图》(绘洛书河图)、《乾象鼎图》(绘天文分野二十八星宿)、《九河鼎图》(绘徒骇河、太史河、马颊河、覆鬴河、胡苏河、简河、锜磐河、絜河、鬲津河)、《九州鼎图》(绘雍州、冀州、梁州、豫州、兖州、青州、荆州、扬州、徐州)、《五岳四渎鼎图》(绘恒山、嵩山、泰山、华山、衡山、黄河、济水、长江、淮河)、《九糓鼎图》(绘“九糓”即九谷)、《夭乔彚祥鼎图》(绘出6种花卉)、《异物灵彚鼎图》(绘出6个灵异怪物)、《飞走肇瑞鼎图》(绘出7个祥瑞图像),每一幅图上,都有王希旦所撰图说即“榜题”。
总之,我们从古代旧籍描述和著录的《九鼎图》,可以发现先秦时代的地理思想、舆图制作,地图上的茫茫禹迹、浩浩九州,留下千百年来中国舆图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