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自然珍宝 绽放时代光彩 | 守护好这枚自然珍宝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遗产提名地总面积162万公顷,相当于227万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在这片广袤土地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它独特的自然风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与这片沙漠守望相助,呵护着沙漠里的勃勃生机。

图片

早上六点,迎着清晨的微风,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刘维斌开启一天的巡护工作。白天,沙漠里的温度超过40摄氏度,车子常常因为高温爆胎、爆缸,所以,天一亮就出发成了他的工作常态。

图片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 刘维斌 

对生物的种群、植被的种群做一个调查登记。辛苦谈不上,咱们就是怕车坏,怕有沙尘暴把车轮都能埋住,不走还不行,走了还看不见路,带足够的水、食物,每次巡护像过山车一样惊险。 

图片

刘维斌说,管护区面积大,巡护一圈至少要一周的时间,累了困了就在车里休息。21年来,刘维斌巡护270多次,用青春和汗水灌溉着这片沙漠。巴丹湖畔丛生的芦苇、香蒲,成群结队的黑翅长脚鹬、金眶鸻就是刘维斌坚持多年的成果,每次巡护都会对它们的数量进行统计。

图片

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主任 刘维斌  

满满的成就感,高兴,我们都很激动,当时申遗成功后,给我们打电话的时候都哭了。在这儿扎了根,希望每一份付出都有收获。 

图片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包括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巴丹吉林沙漠景区、内蒙古巴丹吉林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和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湖泊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多年来,当地严格实施保护区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规定核心区不允许建永久建筑,规范旅游线路,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在保持沙漠原始风貌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治理。如今,在这片每年有效降水量不到40毫米的土地上,梭梭、花棒、柠条等植物恣意生长,为沙漠增添了勃勃生机。

图片深圳游客 李南希 

 这是我第二次来了,我觉得比上一次还要更美,看到沙漠中的绿洲,植物长得郁郁葱葱就觉得特别神奇,真的特别美。 

图片香港学生 谭凯蔚  

这是我第一次来到沙漠,让我很惊讶的是沙漠里的植被很多,看得出来有专人在维护。 

图片

细心呵护这片沙漠的还有当地牧民。刘成堂在巴丹吉林沙漠深处经营着一家民宿,每次游客来沙漠游玩,他都会再三叮嘱游客把垃圾带回来。

图片

深圳游客 施愈安  

喝完了会把瓶子给老板,要是没有老板,就找一个垃圾桶扔掉。 

图片

民宿经理 刘成堂  

 风一刮,沙漠就还原成原来的样子,但是垃圾,风是不走的。我们自己产生的垃圾也是集中起来拉出去。沙漠是我们的家乡,我们要保护沙漠的原生态环境。 

图片

今年,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湖泊和沙丘沙漠特征自然遗产方面独一无二的价值,也为今后的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鼓足了干劲,为自然遗产保护利用提供了“中国方案”。

图片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阿拉善右旗管理局局长 梁宝荣  

建立遗产地监测系统和数据库,加强对遗产地的科学研究。同时严格控制游客的规模和行为,以确保旅游业对自然遗产价值的影响保持在最低限度。 

图片内蒙古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教授 欧阳丽娜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具有多种价值,未来建设主要秉持“保护为主,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平衡好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需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