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改革落在人民群众心坎里

徐云栋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绘就了清晰明确的改革画卷。人民改革为人民,千头万绪、林林总总的改革事项中,人民至上是共同的价值导向。作为新时代党员干部,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受益者,更是改革浪潮中坚定的拥护者、执行者、落实者,更加需要全面准确理解掌握全会精神,身体力行推动改革成效落实到人民满意、群众点赞的心坎里。

用好“望闻问切”,遍尝“酸甜苦辣”,让改革招数有的放矢。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走出机关沉到基层一线,广泛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各项改革“真招”具有针对性、精准度,就要精准掌握各领域的难点堵点、急要愁盼,就离不开调查研究的“望闻问切”。要建立下沉基层一线的常态化走访机制,梳理制定村庄、社区、两企三新等不同领域“诉求清单”,脚沾泥土、走街串巷、亲临一线,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和不满意事项,以问题导向为改革提供正确方向。要强化改革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观念,加强全会精神宣讲覆盖,建立改革事项意见征求机制,鼓励社会各界人士建言献策,充分吸纳广大群众的关切与意见,对于一些批评与质疑之声,要及时科学研判,有则改之,无则做好答疑解释、充分说明,有力凝聚更大的改革共识。

磨砺“履职本领”,练就“钢筋铁骨”,让改革举措纵深推进。要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敢于啃硬骨头,盯着抓、反复抓,直到抓出成效。党的事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可以说,干部队伍履职能力高低、攻坚意愿多寡,直接影响到改革事业推进的纵深几何,也影响到人民群众对改革的直观感受。因此,要配套搭建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平台,分领域分层级制定精细化的专精培训方案,开设更多招商引资、社会治理、土地规划等专业性培训班次,加强跨地区交流研讨、开拓视野,补齐专业短板,提升履职能力。要充分调动干部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积极性,完善容错纠错机制,探索建立干部一线实训基地,通过调训等方式重点让年轻干部到基层第一线、艰苦第一环去磨肩膀、经风雨、见世面。对于涉及改革深水区的事项,要挑好挑准精兵强将,可以探索揭榜挂帅等方式,鼓励一批有能力有干劲的闯将走上干事舞台。

扎牢“底线篱笆”,弘扬“清风正气”,让改革成果深化落地。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随着改革逐渐向深水区推进,难啃的硬骨头变得更多,牵扯的各方利益更为繁杂,应对的风险挑战更加复杂,必须时刻增强底线思维,抓好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确保党的改革事业不受侵害,让人民群众安心放心。要持续巩固好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增加党纪法规等底线意识教育比重、频次,强化新进干部、新提任干部廉洁教育,确保扣好“第一粒扣子”。要深化干部队伍作风能力建设,强化服务意识,因地制宜持续优化干部评价体系,剑指改革事项中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突出问题,健全公平公开公正、便捷高效暖心的办事流程,让党员干部靠前一步赢得群众更多认可。要强化风险把控能力,提前梳理对改革事业可能带来负面影响的隐患漏洞,特别是提升基层党员干部对于舆情快速掌握、及时回应、止谣答疑的能力水平,避免不真实的杂音混淆群众视听。

(作者单位:青岛平度市委组织部

策划:吴永功

统筹:李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