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在报刊网络中,中短篇小说数量众多,优质作品同样不少,为了将它们推介给广大读者,2022年,中国作家网特推出“优选中短篇”栏目。每月一期,以音视频形式线上连接,听专家学者分享各自阅读并喜欢的一部中短篇小说。
本期8位推介人为宋嵩、郭冰茹、黄德海、陈涛、马兵、何同彬、徐刚、聂梦。
——栏目主持:周茉
《谎桥》 野海
《红影子》 裘山山
《遥遥在望》 陈集益
《豪华游轮》 赵松
《扎灯山》 周瑄璞
《表叔》陈世旭
《我的堂弟李小样》 晓苏
《小脚趾与夜上海》 周燊
宋嵩推介作品:
野海《谎桥》
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名叫杨光洋的石匠和一座石拱桥的故事。这个故事有点像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核心是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长达一生的等待。杨光洋因为县林业科张科长的工作疏忽而差点在深山老林里丧命,他回到县城后原本想通过占有张科长女儿身体的方式来完成对仇人的报复,却在同那个年轻女人一段时间的交往后深深地爱上了她。张科长发现女儿怀孕之后,赶在杨光洋上门提亲之前把女儿嫁到了远方。经受了这个打击,杨光洋几乎精神失常,慢慢恢复过来以后开始在大山里流浪,在各个村寨之间找石匠活儿干。就这样,多年以后,他在一个寨子里与张科长的女儿重逢了。女人告诉杨光洋,当年她怀孕后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儿,但是因为杨光洋像一条毒蛇一样咬了她的心,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她无法原谅杨光洋;她也不允许杨光洋唱儿歌逗自己的双胞胎女儿。在杨光洋的晚年,他曾经试图筹钱挖开河道,让早已经改道的河流回到桥下来。然而,他最终放弃了,只是在河岸上站了半个上午之后,突然唱着一首儿歌悄悄地离开。而读了这个与“桥”有关的令人心碎的故事,我们也许会想起《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那句著名的话——“让时间流逝吧,我们会看到它究竟带来了什么。”
郭冰茹推介作品:
裘山山《红影子》
《红影子》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直白的玄幻,但故事本身涉及的却是老年人该怎样面对自己的退休生活这一现实问题。小说的主人公桑局和“红影子”都六十三岁了,两人每天都忙忙碌碌,到处赶场,把自己的时间填得满满当当。不同的是桑局退休前是一个文化部门的领导,退休后仍挂名若干协会,她妆容精致显得年轻干练,却总觉得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儿。“红影子”却完全按自己的兴趣学习和生活,英语、摄影、太极、冬泳、时装秀,五花八门,她衣着随意,怎么舒服怎么来,完全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老年是人生的一个必经阶段,也常常是不那么被关注,甚至是被刻意回避的阶段,但如何度过老年却是人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不论早晚。裘山山用对比的方式,让桑局和红影子互为镜像,来探讨老年人的生活形态,小说虽然情节简单,技术简单,但细节丰满,它促使我们去思考在身体尚可,心有余力的老年阶段,该如何呈现生命的价值。
黄德海推介作品:
陈集益《遥遥在望》
小说的女主人公,乍看起来很像包法利夫人,一直沉浸在自己用阅读和幻想营造的世界里,对世界缺乏应有的现实感,也因此经受了人生的磨难和种种痛苦。不同的是,陈集益并没有如福楼拜那样处理人物的一生,而是始终保持着对人物幻想性的合理展示,每当现实即将淹没和覆盖人物的浪漫之思时,作品总会以特殊的方式表现出这思路某种无法替换的能量,从而保留了一点现实之外的可选择余地。或许可以说,这个看起来无比现实的小说,实质却是浪漫主义的余绪,它不否认任何一种天性倾向,试着走向近乎必然走向悲剧的人物,从而让人生有了多元的选择可能,避免了所有人都落入现实计量和世故算计的深渊,为寒凉的社会增加了一点点可能的温暖。
聂梦推介作品:
赵松《豪华游轮》
与豪华游轮一并漂浮在海上的,是一场属于中年人的充满幻觉的精神旅行。
赵松在小说《豪华游轮》中,延续了他对城市经验的关注,和对文本实验性的探索。小说由几位好友间的微信对话以及主人公的喃喃自语结构而成,两个部分交替出现,内容上亦有重叠。时间、空间、行动、心理,诸多因素在语言的调动下往复流转,因服膺构建精神世界的旨归,而具有了极强的关联性和整体性。
“记忆深处的光斑”——“有种什么东西在脱落”——“我看不到你的方向”——“我已是个没什么故事的人了”——“既忍受不了任何具体的关系,又觉得没有具体关系的关系也挺无聊”——“确实就是一场梦”……
类似的作品,容易流于空虚,或者过分文艺。赵松的文学准备,让他绕过了这些风险。一场梦叙,反而有着浓郁的纪实色彩。无事发生,却时时处处照见你我的身影。以上这些,都是这篇小说的精妙所在。
陈涛推介作品:
周瑄璞《扎灯山》
村东头的村民今年过节准备扎灯,原因就在于去年去村西头看灯时,那里一个村民无意间的一句话,“咦,恁队都扯不起个灯,跑到俺这儿来看”。这句话在开头出现,便让故事的推动本身具备了强烈的文学合法性,这也体现了作者对乡村社会的深刻洞察。
《扎灯山》是一个万字短篇,两次筹款,一次是为扎灯,一次是为生病村民众筹,都体现着乡村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村民良善的底色。作品容量饱满,有十多个个性鲜明、鲜活可触的人物形象,他们基本上代表了乡村社会的一般意义上的人生面向,这群人各有心事,在众声杂语与行为取舍下,是千百年来颠扑不破的乡村伦理,以及现代文明进程下真切的乡村社会图景。
徐刚推介作品:
陈世旭《表叔》
在陈世旭的小说《表叔》里,表叔家所在的水上巷里,犹如世俗世界的一块“飞地”,这是战争的硝烟未曾侵袭的地方,亦如世外桃源一般为“我”一家提供了庇护。是的,在那万分危急的时刻,表叔收留了叫花子一般无家可归的我们。他的恩情自然无需多言,但小说更重要的是,借此呈现出表叔作为医馆坐堂郎中的独特生活,以及生活背后的观念世界,我们姑且称之为“自然的诗学”。这种独特的生活哲学,固然显示出非凡的现实意义,但也同样值得我们细细思索。
马兵推介作品:
晓苏《我的堂弟李小样》
晓苏曾谈到过小说的“有意义”和“有意思”的关系,绝大多数的写作者追求的大概都是“意义”,而对小说“意思”的琢磨就没那么充分了。《我的堂弟李小样》很符合晓苏自己对于“有意思”的小说的理解,它有一种从乡间土地里生长出来的特殊“情调和趣味”,语言俚俗鲜活,文风诙谐戏谑,调侃中还有哀矜,是一种与正襟危坐、苦大仇深、意义深刻等完全不一个路数的小说。
小说的主人公绰号爽歪歪,因为他每次喝酒后都要喝一瓶爽歪歪饮料,故而得名。这个乡间的浪荡子好吃懒做,招摇撞骗,可偏偏总能得手,偏偏又很有女人缘,甚至张家的三姐妹都能被他拿捏得团团转。小说中,叙事者的表哥四次上门,可前几次都因家里有外人而没能把话头说完,欲言又止带来好玩的悬念。而表哥上门的重复叙事当然也是作者有意为之,一方面制造出戏谑的延宕,一方面每次上门表哥带来的各种年货也为小说平添了活色生香的民间滋味。李小样的形象正是借表哥一点点叙述出来的,他从借钱到偷盗到锒铛入狱,真是令人哭笑不得。小说本意不在匡正或批判,却写出了活泼的世情,让一个荒唐的人物成为一个生动的个体。
何同彬推介作品:
周燊《小脚趾与夜上海》
小说主要描写的是上海的“异乡人”老高晚年的困境,“小脚趾”是指她的顽固又子虚乌有的“左小趾痛”,她以这样的理由赖在医院的病床上,甚至用铁链把自己与床锁在一起,以幻想永久性解决她的疼痛问题和“归属感”的缺失;而“归属”的对象就是“夜上海”,是老高过继的女儿小高梦寐以求的都市身份,也是老高自己讨厌却又无法“割舍”的空间属性。小说围绕着老高这样一个困境,静水流深地穷尽了她一生的梦想与欲望,隐喻复杂、内涵丰富,充满了叙事野心和作家奇特的力量感,围绕着都市女性主体与城市空间的关系,交织、交叠出丰富的主题意蕴:都市、童年、成长、女性、婚姻、生育、身体、家庭、父权、疾病、监禁、梦境、逃逸、疗愈等等,尤其是在描述老高与父亲、与上海之间的灵肉冲突时裹挟的那种强劲有力的身体叙事,鼓荡着细腻动人的女性体验和惊心动魄的诗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