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路”精神 甘孜印记丨CCTV7:记者探访“川藏第一桥”

图片

开 栏 语



2024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就“两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弘扬“两路”精神10周年。穿越世界屋脊的两条公路,宛如洁白的哈达,将雪域高原和祖国大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

70年前,绵延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穿越历史和未来,同时通车拉萨。11万藏汉筑路军民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世界屋脊,跨怒江天险,攀横断山脉,渡通天激浪,越巍峨昆仑,创造了世界公路建筑史的不朽奇迹。

70年来,“两路”已然由交通物流大动脉,发展成为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大走廊、文化交流大走廊和民族融合大走廊。









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频道走进甘孜推出“两路上高原”融媒体特别报道;四川日报社、西藏日报社和青海日报社联合推出“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大型行走调研报道;中共四川省委党刊《四川党的建设》、中共重庆市委党刊《当代党员》联合推出“行走川藏线看变化”主题采访。各家中省媒体行走川藏路看甘孜巨变,用镜头和笔触聚焦甘孜,深度深入川藏线上甘孜州的每一个角落,以媒体视角生动展现了一代代甘孜儿女顽强拼搏、切身传承“两路”精神和甘孜州这70年在经济、文化、旅游、医疗、教育以及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的巨大变迁和发展。








今日起,甘孜州传媒中心推出《“两路”精神 甘孜印记》栏目,分期展示中省媒体的报道,用文字、图片、短视频、AIGC等多元产品形态,展现川藏公路甘孜沿线发展新亮点,探寻民族团结新风尚,挖掘“两路”精神新表达,向世界呈现一个新时代川藏路上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甘孜。


图片


今天我们的“两路”精神 甘孜印记

继续推出

CCTV7《两路上高原:记者探访“川藏第一桥”》

↓↓↓↓↓↓

总台记者沿318国道向西行进抵达第一站——甘孜泸定。这座城夹大渡河两岸而建,有许多与桥有关的故事。“川藏第一桥”大到镜头装不下!从成都出发一路向西,翻越巍峨的二郎山,总台记者林泉来到四川泸定大渡河畔仰望被誉为“川藏第一桥”‍‍的泸定大渡河兴康特大桥,他忍不住感叹“桥之大,镜头装不下!”

图片

泸定大渡河兴康特大桥主桥跨度1100米,克服高原、高寒、高海拔的问题于2018年底建成通车。2019年获得有桥梁界“诺贝尔奖”之称的“古斯塔夫·林登少”金奖。大桥的钢管混凝土桥梁技术在国内乃至国际都首屈一指。


图片

20世纪50年代解放军进藏部队,一面搭桥修路,一面进军。在建设怒江大桥时,怒江天险最窄处不到30米送跨江桥缆却用了7天7夜,而在建设兴康特大桥时大型无人机助力仅仅3分钟缆绳就轻松穿过了上千米的天险‍。


图片

泸定大渡河兴康特大桥是雅康高速的一部分。正因为高速路的畅通川藏公路通行效率大大提升,不远处的川藏兵站部所属泸定兵站再也不像以前那么繁忙,部队过往车辆和人员不用再停留就可以直接赶往前方。大渡河上的英雄桥记录那段峥嵘岁月。在泸定湍急的大渡河上‍‍,泸定桥和大渡河桥相距不远,作为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点,它们见证着大渡河两岸的发展变迁。

图片

▲ 泸定桥

新闻多看点

1935年,中央红军飞夺泸定桥,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攀着湿滑的铁链,向对岸发起攻击,谱写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篇章。

图片

大渡河桥‍‍‍,是川藏线上第一座,能通行汽车的钢索悬桥,当时保障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顺利进藏。

图片

大渡河桥‍‍‍建成前‍‍,1950年,十八军进藏途中,大渡河上的简易桥被洪水冲毁,120多台载有部队急需物资的汽车,被堵在河边,数万筑路大军供给频频告急,战士们只能将汽车拆成零件,用牛皮筏和橡皮舟运过河后再组装。

图片

在分解汽车过河时,汽车部件不慎落入激流,汽车兵陈瑞盘毫不犹豫 跃入水中,意外扎进了零件缝隙,挣扎许久才死里逃生,上岸后 脖子已经发肿,但他却坚持继续下水,最终成功把部件拉上岸。

图片

经过两个月奋战,战士们共分解、组装汽车百余辆,有力地保证了,泸定到甘孜段的汽车运输,他们闯过了奔腾的大渡河,在进军西藏的征程中,一次次出色完成了,运输保障和战斗支援任务,川藏线上的汽车兵,“天路”上的铁骑劲旅!

四川泸定

一座座桥梁不仅联结了南北河岸

更记录了一段段峥嵘岁月

70年前

10多万筑路大军

用生命铺筑英雄路

创造了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也铸就了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顽强拼搏、甘当路石

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

“两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