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传递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
长春发布
2024-08-31 09:29
发布于吉林
长春发布官方账号
博物馆,一处集珍聚宝、凝炼历史文明的重要场所,一座连接历史、当下和未来的桥梁。博物馆有文明绚烂之美,有文明交融之印记,更有美美与共的包容性。
8月23日,中国博物馆协会公布了第五批国家二级、国家三级博物馆名单,长春市共有3家博物馆上榜。吉林省中医药博物馆和长春市文庙博物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长影旧址博物馆获评国家三级博物馆,标志着我市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不断“破圈”出彩。
走进我市各博物馆,见证其在展览展示、社教活动、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建设成果,感受北国春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见证这座城市在振兴发展中的博物馆力量。
我市各博物馆策划推出精品研学活动和线路,旨在让公众更好地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依托资源
讲好“长春故事”
长影旧址博物馆内,“长影NPC”沉浸式演出受到追捧,观众络绎不绝;这个暑假,大型文旅演艺《炫·墨》之“东北抗联篇”在伪满皇宫博物院上演160余场,获得赞誉一片;长春博物馆联合其他省市博物馆主办的“历史课本中的国宝”展览,开启了中国历史、文化艺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之旅……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市各博物馆展陈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文博热”持续升温。今年以来,我市各博物馆共接待观众403.2万人次,举办文化活动2000余场次。
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策展团队的求索打磨,我市各博物馆始终把创新展览叙事体系作为第一要务,深挖馆藏文物的思想价值和时代价值,探索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表达。以文物展览为骨架,以文化解读、审美欣赏为传播方法,结合多元展陈方式,达到从文物展陈到文化传播的策展目的。
让文物“活”起来,让展览立体起来,在时间和空间之外,构筑区域文化延续古今的精神纽带。“观众走进博物馆,就走近了长春,每一件文物,既帮助观众认识历史,也让大家了解和读懂这座城市。”长春博物馆馆长范敏说。
润心育人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我市各博物馆丰富讲解内容、创新互动方式、拓展研学活动,让人们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点击数字触屏上的器物部件,随即便可拼凑组合。在长春博物馆“数字科技展示屏”前,观众孙薇和女儿通过数字触屏沉浸式体验陶器修复技艺。“文物的数字化呈现令人耳目一新!”孙薇表示,这种展示方式不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也让孩子更主动地参与到展览中。
随着博物馆热度攀升,越来越多丰富多彩的博物馆研学活动和线路被推出,我市各博物馆成为广大学生收获知识、拓宽视野,提升文化素养与精神内核的重要课堂。
我市各博物馆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特点,结合馆内藏品,设计出独具地域特色的研学项目。长影旧址博物馆把长影经典影片以沉浸式演出的形式呈现给观众,让大家了解电影故事、观赏珍贵道具的同时,感受电影文化的深厚底蕴;长春博物馆在《图说考古》研学活动中,让学生们化身“小小考古学家”,体验考古的乐趣;长春市文庙博物馆通过非遗技艺展示,让人们感受历史的温度……
只有展教深度融合,才能达到展中有教、教中有展的目的,让公众更好地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交流互鉴
博物馆,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窗口。
长春博物馆完成《溯源长春——长春早期文明展》展陈提升工作;伪满皇宫博物院、长春博物馆引进《五千年前的水乡泽国——良渚文化展》《神奇宝“贝”:海贝家族的故事》等展览;推动《丝路遐想——戈沙丝绸之路艺术作品展》《伊通河畔冰河巨兽的乐园——长春博物馆古生物化石展》赴苏州碑刻博物馆和珠海博物馆巡展……我市各博物馆在临展常展不断更新的前提下,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与国内具有丰富馆藏的博物馆、机构深度合作,联合举办多个重磅精品文物展,为公众奉献高水准的文博盛宴。
一次次的创新与突破,让博物馆的“朋友圈”不断扩大,而长春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郁。
截至目前,我市现有博物馆59家,其中,登记备案博物馆32家、类博物馆27家。登记备案博物馆中国有博物馆23家、非国有博物馆9家;类博物馆中社区博物馆4家、乡村博物馆23家。如今,长春已基本形成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非国有博物馆为补充,社区博物馆和乡村博物馆为辅的博物馆事业发展格局。未来,还将积极引导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纳入博物馆行业指导范畴,并支持以民间收藏、民俗文化为主的小型收藏馆、展示馆建设,全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
如今,主体多元、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富有活力已成为我市各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显著特征,而博物馆与人民、与城市的良性互动,也在不断擦亮“长春文化”这一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