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莎莎,曲别阿布老师!

我要通过我的所学和我的岗位

将我们彝族地区的文化

传递给孩子们

让他们了解民族文化

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 ...

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

人们用各种方式

传承着丰富的民族文化

语言、服饰、歌舞、节日等

成为了中国多元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在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

有一位致力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

彝语文教育工作者曲别阿布

多年来

他通过对彝区“双语”教育模式的

探究和实践

用彝语文为民族地区的孩子

打开了一扇希望之窗



 开发地方校本彝语文教材 



1989年毕业于四川省彝文学校的曲别阿布被分配到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三河口镇中学任教,承担一线汉语文和彝语文的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曲别阿布发现当时使用的彝语文教材与马边双语教学的体制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马边双语教育质量。


图片


曲别阿布多次深入马边彝区双语学校进行调研,并完成《马边彝族自治县彝区双语教学现状及其思考》等调研报告,提出了有必要开发地方校本彝语文教材的建议。这个提议得到了教育部门的支持。经过反复的调研、探索、总结,最终他们因地制宜地编写了一套适合马边教育模式的《马边地方彝语文教材》


图片


从起初只有三、四位参与编写的老师最后发展到了有十多位老师参与。从2002年到2007年,通过反复地编写、修订和完善,《马边地方彝语文教材》通过了四川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并经过四川省教育厅同意该套教材在小凉山的双语学校试用。该教材的推广使用,有效推进了当地彝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不少学生通过“二类模式”彝语文加试被大学录取。


图片



是文化载体也是链接桥梁 



在汉语言没有普及的时候,学习彝语文是孩子们链接汉语文的一座桥梁,现在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彝族学生幼时的常用语是彝语,在日常的交流沟通中能听、能说;学前学普以后,他们在幼儿园里面学习普通话,到小学阶段就可以实现双语交流。


图片


当被问到为何在汉语已经普及的情况下还要学彝语文,曲别阿布说:“学习彝语文,使彝族学生对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彝语就是语言,会说彝语但是不一定会彝语文。彝语文是符号、是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孩子们可以通过它去认知世界、去传承文化。


曲别阿布认为语言的学习是相通的,通过彝语文的学习对汉语文的学习有促进和推动作用。他们不仅将彝语文的学习与汉语文的学习相融合,而且将彝语文的学习、教学融合到其它的各个学科当中,通过广泛地阅读彝文的历史书籍、收集民间故事、彝族的传统歌舞表演、竞技体育活动等等来学习。所以,彝语文教育不仅仅只是识字教育,也是开展学生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很好的窗口。


图片



 改变数百家庭命运 



从2014年至2023年十年间,马边彝族自治县共有488名彝家子弟通过彝语文的学习和加试进入本科院校的学习,走出大山,圆梦大学。可以说彝语文教学改变了几百名学生、甚至几百个家庭的前途和命运,彝语文教学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广泛认同。学成返乡的青年民汉兼通、成绩优秀,很快融入到了的各行各业,在与彝乡父老乡亲们协调沟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片


今年是曲别阿布从事彝语文教研工作的第35个年头,他依然选择坚守在这个岗位上,满怀热情地为彝区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名民族教育工作者,他非常自豪,他要将彝族地区灿烂的文化传递给孩子们,让孩子们通过学习,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正是有像曲别阿布老师这样

推动着民族教育工作的人

默默付出、辛勤耕耘

才使得中华民族文化

得以延续、发展

也让一批又一批的孩子

走出大山、圆梦大学、走向世界


致敬40年——对话最美教师

为庆祝第 40个教师节的到来,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采访团队特别策划《致敬40年·对话最美教师》系列节目,共同描绘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模样,抒写“大国良师”风范... ...


8月16日起每周5晚8点,《致敬40年·对话最美教师》系列访谈节目在四川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四川教育发布”也同步推出“致敬40年·对话最美教师”专栏,期待您持续关注!


下周五
成都市实验小学
川川与你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