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写“装逼打脸”,金庸为什么不一样?

图片

文/六神磊磊
今天来一起品读一段金庸小说
选一个很普通的小段落就以射雕英雄传为例其中有段这样的小情节“完颜洪烈住店”
完颜洪烈是金国王爷打扮成平民带着女人在嘉兴住店却不料遭遇小偷身边银子没了落了个身无分文
就类似那种“你好我是大金赵王完颜洪烈,我不小心丢钱包了,请好心人借我一万块……”,小说里真出现了。
店家怀疑他骗吃骗喝,便约了人来赶打。最后当然是完颜洪烈亮出身份,狠狠教训了一顿店家。
就这样简单的一处小情节。这种故事现在网上叫“装逼打脸”,前几年网文作者非常爱写,已算是俗套。

金庸为啥是大师,他的“装逼打脸”写得有什么不一样,本文就来细细梳理一下。

先说完颜洪烈住的店,是当地最大的,叫“秀水客栈”。请留意这一点,待会要讲。
因为没了钱,他和店家发生了冲突,打了店小二一伙。于是事态升级,官方的衙役来了:
“过不半个时辰,外面人声喧哗,十多名衙役手持铁尺单刀,闯进院子,把铁链抖得当啷当啷乱响,乱嘈嘈的叫道:“拐卖人口,还要行凶,这还了得?凶犯在哪里?”
写衙役说的话,看似平平无奇,实则老辣精彩。
注意,衙役来得非常快,不但快,人还多,“十多名”,气势汹汹。
何以又快又凶?前文说了,因为他们住的店是当地最大的。
倘若小店打架,衙役多半来不了这般快,更不可能一来就是“十多名”。就算慢腾腾来了,也不会那么凶。恰恰因为是大店衙役来得才快人才多态度才凶
一方面固然是大店和衙门联系多、关系复杂、受重视,另一方面,在最大的店滋事舆情大社会关注度高得尽快处置衙役自然来得火急火燎
甚至还不排除特殊原因,比如今天这里恰好有接待,老爷在隔壁吃饭呢。你在这等地方打架闹事,当然就讨不了好。
再看衙役冲进来时的台词,嚷的是:
“拐卖人口,还要行凶,这还了得?凶犯在哪里?”
关键词,“拐卖人口”,“行凶”,“凶犯”。
只有老于世故的人,才写得出这样貌似平常但又极深刻的台词。
双方明明只是打架,说白了不过是一点住店财务纠纷。衙役按理应该先了解情况:为什么动手?谁打的谁?到底有没有赖账?顶多算个互殴。
然而衙役张口就是“拐卖人口”——你不是带了一个女人嘛,那我就说你拐卖人口,而且还说你是“凶犯”,最大化给你扣罪名。
这就是摆明了要往死里收拾你。

倘若眼下不是完颜洪烈,而是一个无权无势的愣头青平民小伙,今天这亏可吃大了。就因为一时冲动和店家冲突,莫名其妙变成拐卖人口的凶犯,搞不好稀里糊涂死了都有可能。

接着往下看。衙役冲进来,女人吓坏了,脸无血色,完颜洪烈却端坐椅上不动。
众衙役冲进门,见他“衣饰华贵,神态俨然,倒也不敢贸然上前”。
带头的捕快喝道:“喂,你叫甚么名字?到嘉兴府来干甚么?”
看懂没。察言观色,是一个职场资深人士的基本功,或者说已经成为生物本能。他们明白一个铁律:绝不乱开盲盒。
带头捕快的这一问极见功力。他表面上仍是“喝道”,仍不失疾言厉色,延续了刚才进门的气势,但内容却换成了:
你叫什么名字?来嘉兴做什么?
刚才还在嚷嚷的“拐卖人口”“凶犯”,此处就暂且不提了,连最常规的“你为什么打人”都暂时先不问了,给大家留下回旋余地。
他的这两问:姓名,此行目的,其实就是探对方的底细,如果有什么关系来历趁早说,别让大爷我开盲盒!
完颜洪烈的回答也非常简明干脆:

“你去叫盖运聪来!”

这是一句很优秀的台词。
盖运聪,是嘉兴的知府。这名字我没查到有对应的历史人物,应该是金庸自己诌的,听上去倒还真像个知府的名字,像是古代士绅读书之家取的名。
这句台词好在哪呢?首先当然是好在直呼其名。
你们的盖知府,在我口中就是盖运聪。
有的作者容易写成:“去叫你们盖大人来见我!”味道就差了一截。
除此之外,着重讲下这句台词的另一大优点——克制。
不成熟的作者还往往喜欢写成:“一炷香时间之内,叫你们盖知府滚来见本姑娘/本少爷,立刻,马上!”
或者是:“本小姐数到一百,让你们盖知府爬着来见我!但凡晚了一秒,我就让你后悔莫及!现在开始!一!二!……”。
画风立刻就变成校园操场小霸王。不信你看现在古装剧,大都这样。
这就叫不节制。之所以会写出这样的话,主要还是因为写作者稚嫩,欠人生阅历,自己从没拥有过力量,又没有见识过力量,也就不知道怎么写炫耀力量。
“你去叫盖运聪来!”七个字足够。不必加那些乱七八糟的“跪着来见我”“数到一百”,那是错误的语言体系,是校园斗殴体系的语言,不是官僚体系的语言,更不是外交用语。

完颜洪烈不会、也不用多加任何威胁、恫吓的词语。这是真正的上位者,嫌多说一个字都费力。

这样一来客店里就热闹了。差役头儿拿着信物去汇报。不多时,两名官员全身公服,抢上来向颜烈跪倒行礼,道:
“卑职嘉兴府盖运聪、秀水县姜文,叩见大人。卑职不知大人驾到,未能远迎,请大人恕罪。”
写得到位,不但来了知府,还多了一个“秀水县姜文”。
这才合规矩。大领导到了你嘉兴府秀水县,出了大事,要紧急处置,知府赶去了,你县令呢?还能在家里坐着吃饺子?
一般作者决计照顾不到这个“秀水县姜文”,完颜洪烈问的是知府,就只来知府。还是那句话,阅历不到,笔力自然就不到。

顺便说下,“秀水县姜文”的出现也呼应了一下前文客店名“秀水客店”,原来意思就和“朝阳宾馆”“海淀大酒店”差不多。

再回到小说。知府既到,双方一番问答,知府忙不迭送钱赔罪、恭请移驾行台等等不提。
有趣的是,这场闹剧结束后,金庸还不忘带了一笔,就是一开始和完颜洪烈冲突的那个店小二:
“那店小二早已吓得面无人色,由掌柜的领着过来磕头赔罪,只求饶了一条性命。”
瞧,店小二磕头赔罪是“由掌柜的领着过来”的,生动如画。
一者,店里人不长眼惹了事,掌柜的岂敢不来?
二者,小二早已吓破了胆,大概已经瘫软了,需要人领来。
完颜洪烈的反应也有趣,不是追究报复,而是“从盘中取过一锭银子,掷在地上,笑道:‘赏你吧,快给我滚。’
“那店小二还不敢相信,掌柜的见颜烈脸无恶意,怕他不耐烦,忙捡起银子,磕了几个头,拉着店小二出去。”
真是有趣的文字,细品下来,有好几层味道:
完颜洪烈和掌柜、小二地位天差地远,压根不和你们下人计较,一也。
接下来他还带着女人继续在这里住,赏银总比杀人好,二人住下去也舒心自在,二也。
从这个细节,也看得出完颜洪烈并非残暴好杀之辈,虽是敌酋,个性并不极恶,三也。
更有趣者,店小二吓得不敢收,多亏掌柜的抢着收了,拉着他滚蛋。原来领赏也是要胆量、要眼力见的,四也。
注意不要误读,掌柜的麻利儿收银滚蛋,是贪钱吗?是怕磨磨唧唧惹得完颜洪烈“不耐烦”。这一点非常准确。

他明白,对于大人物,最好的是他说什么你做什么,给你你就拿着,最烦的是磨叽,增加别人沟通成本。人家还要和包女士聊天呢!

看金庸这一段小说,虽然只是边角情节,但笔触老辣,文字省静,人物活灵活现,又没有半点废话。
看多了好的小说,现在很多影视里注水的、降智的台词,当然就听不下去了!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