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这首千古名作,开篇就令人赞叹,结尾更是动人心弦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题材中的一大类,诞生了不少出名的诗人和千古佳作。

但是提到李白,似乎和边塞诗联系很少,事实上,李白也有边塞诗的佳作,他的千古名篇《关山月》,开篇就令人赞叹,结尾更是动人心弦!


图片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的诗以整体的气韵高昂见长,不争一字之奇。

看这首乐府诗《关山月》的前四句,就能感受到一股凌跨百代的气势,更为可贵的是,这种气势又能以从容的意态出之,不咄咄逼人。

可以这样说,就“韵格高”这一点来说,古今诗人罕能与李白并肩。


图片


整体来看,诗人用如椽之笔,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等特有的边地物象为载体,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

诗人是借征人之所见所思,浇自己胸中之块垒。驻足边关,回首东望。

入目:玉门关外,大漠无垠;天山之上,云蒸雾罩;月挂西天,云海苍茫。

入耳:长风卷地,裹携尘沙,扯起蒿草,呼啸而去。

入情:“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可是,“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今夜月明中,征人无法入眠,遥想家中倚门凝望的妻子、满头白发的娘亲和瘦骨伶仃的儿郎,也一定思亲盼归,顿足哀叹。

诗人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创造出广阔苍茫、深沉磅礴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关注民生、向往和平的思想情操。


图片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关山月》,那就是“壮”,它的情感是悲壮而又充满矛盾的。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那外敌环伺的边关,是否该有战士去浴血守卫?

当然应该。

一朝征战,是否可能遭遇葬身沙场的有去无回?

当然可能。

而戍守边疆、冲战烽火的人就因此减少了吗?

当然没有。

一代又一代的男儿们,依然像周而复始的月出关山般、一潮一潮地涌向边关,在生死一线的边疆上巍然如山。

在那苦寒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却常见有人往,他们的称谓是“戍士”,戍守边疆的战士,而他们的名字更该叫“壮士”,壮志不改的战士!

所以,这首《关山月》充盈着一份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

长风万里,吹不灭热血激昂,征战年年,征不尽壮志凌云!


图片


不过,这是从战士的视野出发看待征战,若是从家人、从后方的视线去观望边疆呢?

这就是《关山月》结尾中提到的“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指代着那些在高楼上遥望边疆战士的闺中人。

这些女性的叹息声与男人的厮杀声一样,令社会振聋发聩,令历史沉重。

在高楼望尽处,长风携沙,吹打的是她们的心上人,霜冷伴月,笼罩的是她们的梦中人。

对于她们,纵有千般不舍,又怎能随意阻拦男儿的一腔热血?

对于苦盼征人不归的她们来说,因为思念,所以孤苦,又因为分离本来就是一场冒险,所以赔上的是幸福的赌注。一场战役,牺牲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家。

所以,这又是《关山月》的温情与豪情。

明月照九州,天涯共此时,高楼上的月,与关山上的月一样苍茫云海间,无论那月的形态是檐角上一弯温柔蛾眉,还是关山上一轮道劲圆盘,苍莽,都是它不变的色调。

就像无论是后方女儿家的悲伤,还是前线男子汉的悲凉,他们都在共同完成着同样一场战争,悲壮,是他们共同的心头曲。


图片


悲壮的情怀、雄壮的战场,壮阔的时空、壮丽的天地,壮士断腕、铁骨铮铮,对月当歌、气壮山河!

所有的矛盾与统一、缱绻与疏豪,都藏着这首诗中了,呈现给我们的,便是一份壮之所在的辽阔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