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种图书入选2023年度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

8月28日~29日,由中国出版协会古籍出版工作委员会(简称“古工委”)主办,辽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辽海出版社承办的第37届全国古籍出版社社长年会在沈阳召开。

中宣部出版局二级巡视员、古籍处处长章隆江,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利明,辽宁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辽宁省新闻出版局(辽宁省版权局)局长焦万伟,辽宁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处长鲍义,辽宁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东平,党委副书记、董事郭文波,副总经理单英琪,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国际,辽宁省图书馆馆长杜希林以及来自古工委所属41家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相关部门人员共100余人出席会议。

8月28日,古工委秘书长尹涛主持开幕式,焦万伟、张东平分别致辞。近年来,辽宁省委宣传部和辽宁出版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制定实施《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中长期规划》,在古籍文献整理和地方古籍抢救性出版、优化古籍出版工作机制、引进和培养古籍专业人才等方面取得卓有成效的业绩。未来将深入落实“双创”要求,扎实推进重大古籍整理项目出版,持续推广普及经典古籍权威读本,积极助推地方重要考古成果及文献整理保护,不断提升古籍资源保护利用能力和古籍出版工作水平。

王利明表示,中国出版协会对古工委多年来有效发挥党和政府团结古籍出版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予以肯定,希望今后继续守正创新,发挥好行业优势,积极拓展业务,汲取其他工委的发展经验,推动资源对接和项目合作,探索新的发展路径。

开幕式上,古工委主任,中华书局执行董事、党委书记肖启明代表古工委向辽宁省图书馆捐赠了252种共计11.5万码洋古籍新书,并作古工委2024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部署。

同日下午,古工委所属41家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就重大古籍整理项目出版、古籍数字资源开发、古籍人才队伍建设等话题展开交流讨论,达成广泛共识。与会者一致认为,古籍出版关乎文明传承、文脉赓续,关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古籍出版工作者必须葆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古籍出版的目标是高质量发展,必须精益求精,多出精品;古籍出版的目的是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必须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古籍出版的关键是人才,必须抓队伍,传薪火。

8月29日,古工委组织开展2023年度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推荐工作。本次推荐工作共收集图书307种,其中古籍类图书255种、普及读物类图书52种。经过认真评议,100种优秀古籍类图书、12种优秀普及读物类图书入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本次共有3种图书入选,其中,《香港藏敦煌遗书(上、下)》、《〈元朝秘史〉版本丛刊》(第二编)入选百佳优秀古籍类图书推荐书目,《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里的东汉世情》入选普及读物类推荐书目。


1.《香港藏敦煌遗书》(上、下)

图片

本书共收录了香港艺术博物馆藏图录3号、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图录12号、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藏图录1号、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藏图录50号、李嘉诚基金会藏图录43号及其他私人收藏141号,共计251号,基本网罗了香港公私收藏的从东晋到北宋的敦煌遗书。这批敦煌遗书,内容丰富,除了传统的佛教典籍外,还发现了日本古写经,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有些敦煌遗书还是第一次公布。本书由国内著名佛教学、敦煌学专家方广锠教授编辑审定,书中附有方教授撰写的条记目录,包含对每一件写卷的定名、内容、价值和年代的判定等,堪称目前最为专业和精到的学术意见,是学界利用这批宝贵经卷的重要基础。

2.《元朝秘史》版本丛刊(第二编)

图片

《元朝秘史》,又称《元秘史》《蒙古秘史》,为13世纪形成的、以编年体形式记述蒙古族发源、发展及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建立大蒙古国的历史文献。然而,于1240年以回鹘式蒙古文成书的原典,未能流传至今。明洪武年间,有被称为《元秘史》的宫廷刻本,十二卷,用于教习蒙古语。永乐初,此本被当作史籍抄入《永乐大典》卷5179~5193,由十二卷改为十五卷,题名改为《元朝秘史》。此本今已不存,但有部分抄本流传。目前可见的十五卷抄本有近十五种。

《〈元朝秘史〉版本丛刊》(第二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原研究员乌兰老师、蒙古学研究学者朝格都那仁老师主编,共收录国内外收藏单位所藏《元朝秘史》五种,包括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图书馆藏韩泰华本、湖北省博物馆藏张蓉镜旧本、南京图书馆藏丁丙八千卷楼旧本、上海图书馆藏陶绍莱旧本及《连筠簃丛书》本,均为十五卷本,已按原样原大原册影印出版,四色印刷,以线装形式刊布。以丛刊形式有选择地集中出版高质量的影印本,尤其是以仿真书形式出版,对于研究者更为便利地接触到诸版本的原貌,准确地加以研究利用等方面意义重大。


3.《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里的东汉世情》

图片

本书对《古诗十九首》进行了深刻透彻的解读,带领读者品味诗中“一字千金”魅力的同时,挖掘背后有趣的东汉文人故事,生动再现他们的生活与情感。作者用细腻流畅的语言,描绘了东汉文人的远游、求学入仕、交游等方面的生活情况。尤为难得的是,作者还阐发了东汉文人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对人生来路与归途的反思。本书写作时兼顾史学与文学,既有对《古诗十九首》的赏析,又挖掘、钩索东汉文人的生活细节,描绘了一段丰富多彩的东汉社会史,揭示了东汉时期复杂的世态与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