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评论员毕研华
8月24日,从贵阳飞上海的一架飞机上,有两位大妈因为忍受不了一位一岁多的小女孩哭闹,在孩子奶奶同意下,把小女孩关到飞机厕所里“立规矩”进行教育,并拍视频发上网,让很多人产生了不适的感觉,事后女孩母亲“对两名旅客在机上提供协助的行为表示理解”。
孩子爷爷奶奶母亲没问题,其他乘客也没问题,但是网友不答应了,连日来,该事件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虽然也有网友表示理解这两位大妈的做法,但更多的网友认为,即便是监护人“同意”“理解”,对只有一岁多的女童,关厕所恐吓这种“教育方式”仍然很不妥。儿童哭闹本是其表达需求、不适或恐惧的方式,成年人不能一味地压制和制止,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情绪。
近年来,发生过多起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因孩子哭闹引发的热点事件,许多人对儿童在公共场合哭闹表现出越来越低的容忍度。有心理学家指出,这与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快密切相关,成年人在公共场合面对噪音时,尤其是持续的儿童哭闹,容易感到焦虑和不耐烦,这种情绪会促使他们采取更为直接甚至是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社会应增加对儿童和婴幼儿在公共场合哭闹的容忍度。2021年,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就提到:“让儿童友好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行动、责任和事业”。在本次事件中,所有成年人都只顾自己的感受,没有一个人顾及孩子的感受。婴幼儿在乘坐飞机时,会因为耳压变化而产生不适和恐惧,又因为器官自动调节的能力没有发育完全,这种不适感往往比成年人更甚,哭闹是很正常的。此时,空乘人员应该指导监护人通过让孩子喝水或者喝奶等方式缓解不适,而不是通过恐吓的方式使其安静。一岁左右的孩子,往往连大小便都控制不了,当身体不适或感到恐惧时,不受控制地哭闹恐怕也是无法避免的,成年人应该从孩子的角度来理解孩子、包容孩子,这和“熊孩子”不听话、监护人纵容“熊孩子”绝不是一回事。
既要理解孩子,也要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家长。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公共场所因为种种原因变得吵闹,可又一时无法让其安静下来,是不是都会感到很焦急、无奈?人同此心,说到底还是要多一点互相理解、互相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