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大比武 | 上海:数智引领,淬炼战法,深化新质生产力应用

3月29日,生态环境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市场监管总局六部门联合举办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本届大比武分省级赛和全国决赛两个阶段。近日,生态环境部政务新媒体开设专栏“监测大比武”,展现各省(区、市)监测队伍在省级赛阶段的专业风貌。今日推出上海篇~



第三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上海选拔活动于6月拉开序幕。经前期各单位内部层层选拔,共有来自17家环境监测单位的68名选手参加市级选拔,最终决出8名综合比武选手和4名专项比武选手组成上海代表队参加全国决赛。


多措并举,夯实基础补齐短板

上海开发了理论知识答题App软件,按照“一周一主题”,通过中国知网、公众号平台和专家讲座等方式,拓宽选手的理论知识深度和广度,锤炼文字表达能力。


图片

大比武理论知识答题App

采取集中授课、分组演练和定期测验相结合方式,全方位提升参赛选手理论和实操水平。


图片
开展集中公共基础知识学习

数智引擎,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上海运用固定污染源管理系统,探索自行监测检查全流程电子化操作;组织选手深入企业一线,详细了解生产工艺、污染排放特征和污染治理工艺特点,形成直观认识;在实操中不断形成问题清单,逐项解决各种疑难杂症,有效提升了对问题的识别能力和解决能力。


图片
企业现场学习生产及污染治理工艺

上海还结合历年来在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中积累的数据分析溯源实战经验,针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考核,特别强化了空气质量评价和污染过程溯源的案例分析能力。


图片
环境空气质量数据综合分析

淬炼战法,深化新质生产力应用

上海以实战为基础,根据突发环境应急监测特点,强化综合比武和专项比武有关应急监测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在无人机专项训练中,应急监测选手利用“空中飞鹰”为应急监测快速调查和采样插上“科技之翼”,通过“地面调查+空中调查”的立体式、全方位方法,为应急监测提供了“无死角”的查控方式。


图片
应急监测便携式GC-MS(顶空)仪器

图片

应急监测调试无人机


供稿 | 生态环境部生态环境监测司
编辑 | 廉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