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赵倩 “红色足迹”见习营 何绮 刘心语 段俞泽 赵丹 刘时羽 刘怡欣
指导老师:胡泽汇 屈豆豆
70年前,红一方面军沿着一条小路来到了永州市宁远县东江村,70年后,这个小村绿水潺潺,稻田青翠,书声朗朗。8月24日,“红色足迹”见习营同学们来到东江村,探索这个美丽乡村如何在红色文化、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走出不一样的乡村振兴步伐。
(小组成员在村委会门前合影)
红色精神“燃”起来
70年前的脚步声,在70年后依然回响。2022年,东江村抓住独特的红色文化底蕴,打造一座红军长征展示馆。该展示馆生动再现了1934年红一方面军从蓝山穿越至白水后进入宁远的历史场景,特别是他们在东江村留下的革命足迹。
(村支书带领成员们参观红色长征纪念馆)
据村支书彭小胜介绍,自从长征展示馆开放以来,每年接待游客大约4000多人次。他表示:“展示馆不仅让长征精神得到传承和发扬,还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灯塔。”
东江村红军长征历史陈列馆成功转型,不仅盘活了地方经济,更在文化与精神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传承红色文化、助力地区发展的有力载体。
民俗文化“活”起来
村子不大,精神文化氛围很足。长征展示馆出来,我们来到了民俗博物馆。
作为一处集收藏、研究与展示为一体的综合性民俗文化机构,东江村民俗博物馆自2022年开馆以来,已迅速成为本地文化探索者心中的向往之处。
虽然没有珍贵的文物,博物馆集纳了很多当地的农具、服饰及手工艺品等传统物件,生动呈现了东江村及其周边地区的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截至目前,已吸引超过5万名游客前来游玩。
谈及办民俗博物馆的初衷,馆长谢加群介绍:“博物馆不仅是展示历史珍藏的空间,更是承载着乡愁与憧憬的桥梁,连接着过往与未来。我就是想让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印迹得以保存,并且代代相传。”
(谢馆长讲解民俗博物馆展品)
漫步于博物馆之中,每一步都仿佛在踏寻历史的脚步,每一次停留都是对传统文化的感悟。这里不仅是乡土文化遗产的宝库,也是乡土情怀的永恒延续。东江村巧妙地将本土特色与现代旅游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本地的文化内涵,更激发了乡村的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传统文化“兴”起来
舜帝葬于永州九嶷山下,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下去,是有识之士共同关注的焦点。2024年6月,村里的耕读基地开始运营。“‘承虞舜古风耘数亩地行忠孝德性,慕状元高志读万卷书养天地精神。’这是我们做耕读基地的初衷。”耕读基地创始人胡坤玲说。
现在,耕读基地免费向孩子们开放,这里的20多位教师,全是义工,只为传播优秀的传统文化。
(正在参与农耕的小朋友)
耕读基地,除了读,还要耕。“寓教于乐,寓乐于教”的形式吸引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学习。同时,耕读基地的建立促进了附近农户的收入增长。
“乡村振兴要靠人,没有人是振兴不了的,而人要靠他的见识、格局和奉献精神来促进乡村振兴。”胡坤琳说,耕读基地为孩子们提供了劳动教育、文化教育和心理教育,“未来可期。”
文化兴乡,蓬勃发展,东江村乡村振兴的故事还在继续。“农旅融合”是他们另一个发力点,村里将水稻、油菜花种植与旅游观光相结合,开发“稻田公园”,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乡村环境日益改善,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农村正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崛起。
手记丨热爱脚下,未来可期
东江村保留着完整的红色长征古道,还有一座长征展示馆。这古道革命先辈们曾经穿着草鞋、背着小米和步枪走过,我们来时,小路已变成宽广大路。长征在村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一笔已成为村民的精神灯塔,激励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奋斗。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童声嘹亮。在室内,孩子们在耕读教育实践基地跟着老师感受先贤深邃思想与智慧;在户外,家长带着孩子在田地里松土浇水、摘取果实,了解土地是生命之根,孕育万物。
在民俗博物馆,孩子们欣赏老物件,了解过去平凡生活的点滴、汲取民间文化的精华,穿越悠悠岁月,展望闪闪未来。
在这里,我们看到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民风淳朴、乡村振兴成果显著的村庄。
五千年岁月长河,已是过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皆是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