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派”让农民吃上“科技饭”

初秋时节,走进山西省晋中市,只见田间地头一派农忙景象,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在这幅画卷中,活跃着一支特殊的人才队伍——科技特派员。

近年来,山西省晋中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持续在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匹配、培带、服务上下功夫,在山西省首次实现了科技特派员县县全覆盖、县域主导产业全覆盖,推动科技与乡村振兴紧密融合。
据统计,目前晋中市共选派省、市、县科技特派员232名,累计引进新品种94个,推广新技术51项,建立示范基地50个,培训农民6844人次,培养乡土人才和农村技术骨干104人,带动和辐射36288户农户持续增加收入……


“有问题就问科特派”

“我们村地形崎岖,‘巴掌田’‘挂坡田’多,有没有啥好办法?”“这些年我换了好几个玉米品种,也按时施肥浇水,可单产一直上不去,能不能推荐几个高产的玉米品种?”……这几年,在晋中市市级农业科技特派员张宝艳眼中,乡亲们咨询的农业问题越来越多。从春耕备耕、科学施肥到农药使用、病虫害防治,挂在乡亲们嘴上最多的就是“有问题就问科特派”。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这几年科技特派员可谓是真正走进了乡亲们的心里。大家尝到了科技的甜头,不仅腰包鼓了起来、脑袋也富了起来。”张宝艳说。
为推动农业科技人员扎根基层、服务基层,近年来,晋中市坚持以农业技术需求为导向,遵循“专业对称、供需对接、服务对口”原则,推行派驻单位与科技特派员“双向选择”机制,积极选派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团队和企事业单位、农业合作社技术人员深入县、乡、村开展科技服务。
晋中林果丰种养专业合作社就是尝到甜头的鲜明案例。日前,记者走进晋中市榆次区北田镇杜堡村晋中林果丰种养专业合作社,放眼望去,连绵不断的核桃林郁郁葱葱。“这片核桃林亩产最高可达300公斤,每亩能为农户增收1800余元。”晋中市榆次区科技特派员程子昂告诉记者。
核桃产业蓬勃发展,离不开程子昂所在的晋中市干果品种选育技术队伍。几年前,为了寻找当地适宜的种植品种,程子昂先后从全国各地引进40余个优质核桃品种,引进抗冻老树400余株,并将采回的穗条进行集中嫁接和选育,最终自主选育出了适合本地栽植的优良核桃芽变品种“林核1号”。目前,“林核1号”已成为合作社的主要种植品种。
“科技成果只有用于生产实践,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益。新品种、新技术只有不断研发推广,才能真正让农民享受到实惠。”程子昂说。


“将科技旗帜插遍田野”

近年来,晋中市聚焦太行云牛、黑山羊、核桃、高粱、连翘等特色产业技术需求,先后选派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高粱研究所、果树研究所和山西中医药大学中药与食品工程学院科研人员,深入基层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开展技术指导,同时通过引育新品种,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团山西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专家团队在晋中市和顺县开展技术服务期间,累计组织集中技术培训12次,现场培训30余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余份,培训总人数1000余人次,培养乡土人才20余名,并建立2个肉牛养殖核心示范场,全程技术指导母牛高效繁育、肉牛育肥、种公牛选育等,为和顺县肉牛新品种培育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不仅如此,省级农业科技特派团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功能食品研究院专家团队,近年来先后对接服务12家昔阳县食用菌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平菇工厂化制棒、开放式接种、养菌管理等9项技术难题;建设1个食用菌示范基地、1个功能食品基地,引进3个食用菌品种,推广3项技术。食用菌技术成果示范棚实现了每棚增产20%、增收达3万元的示范效果。
在科技特派员的牵线搭桥下,一批批来自院校的全新科研成果转化到一线,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基地实现无缝对接,有效扩大了先进技术和良种的覆盖面,提高了农业自主创新能力。
走出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科技特派员在广袤田野中挥写着精彩论文。“作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广大科技特派员在基层扎根、在乡村奔波、在田野耕作,不断破解农民增收、产业转型密码,将科技旗帜插遍田野,推动全市乡村实现精彩蝶变。”山西省晋中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