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爱勋 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党组书记 :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近年来,全省工信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坚持以产业科技创新为引领,紧盯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深入实施制造强省“八大行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达4.66万亿元,占全国14.1%、全球4.2%;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89.0,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两化融合发展水平67.9,连续9年全国第一。今年1-7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位居东部大省前列,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全国工业经济稳增长发挥了“挑大梁”作用。
在具体工作举措上,我们突出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群链协同,全面加强“1650”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构建包含16个产业集群和50条重点产业链、更具江苏特色的“1650”产业发展体系,逐群逐链建立“六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印发实施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方案,推动政策资源向重点发展的产业倾斜。
二是聚焦锻长补短,着力提升产业科技创新水平。持续布局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点-链-面”结合的三类技术创新载体;紧盯重点产业链“五基”领域的薄弱环节,以企业为主体组织开展协同攻关,着力攻克制约产业链发展的关键技术。
三是聚焦数智赋能,持续深化“智改数转网联”行动。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抓好免费诊断、示范标杆培育、服务商引育等工作,有关经验做法被工信部在全国推广。四是聚焦壮企强企,深入实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坚持以制造业领航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优质企业梯度建设为抓手,系统构建“一网四库三级机构”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系统部署,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等具体改革任务。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深入推进制造强省建设,为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挑大梁、走在前、做示范。重点从六个方面发力:
一是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类创新平台载体。结合国家战略方向,凝练具有战略意义和引领作用的重点领域,探索“链主企业出题,高校科研机构答题”的攻关模式,持续加大重大技术攻关力度。健全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机制,实施一批首台(套)重大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示范应用项目。
二是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聚焦轻工、纺织、冶金、化工、建材、机械加工等六大传统行业,统筹推进“淘汰落后、老旧更新、绿色转型、产品提档、布局优化”等五大行动,逐步出清落后生产工艺装备。加大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进力度,实现各类惠企政策高效精准投放,扩大工业有效投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完善绿色制造体系,稳妥推进工业领域碳减排,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绿色安全水平。
三是深入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我们将全面总结“智改数转网联”工作成效及经验,研究制定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聚焦典型场景,引导支持企业分类分级培育和建设一批智能制造车间、智能制造工厂和星级上云企业等国家和省级智能制造示范标杆。持续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加快工业领域应用场景开发。
四是持续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深入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意见,研究制定仪器仪表、农机装备、新能源等领域高质量发展文件,加快补齐产业链短板,着力固链强链延链补链。组织参加新一轮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力争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五是前瞻布局培育未来产业。重点推进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六大方向产业发展,建立“前沿技术-应用场景-先导区”未来产业培育体系,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打造标志性产品、壮大产业主体、丰富应用场景、优化产业支撑体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六是梯度培育优质企业群体。深入实施“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完善制造业领航企业培育服务举措,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和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充优质中小企业培育库,加快推进工业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金融活水作用,持续强化产业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