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真的了解洗牙吗?

洗牙绝对不是智商税,而且如果一个人有洗牙意识,证明他还是追求生活品质的。洁牙俗称洗牙,专业术语是龈上洁治术,是指用医用洁牙器械去除牙龈上牙石、菌斑和色渍,并牙面抛光,以延迟菌斑和牙石再沉积,而非日常生活中的刷牙、漱口等口腔基础护理措施。


图片


牙菌斑是牙周病的元凶,去除后还会反复在牙面形成。当牙菌斑清除不到位,加上唾液中的矿物盐逐渐沉积,容易形成牙石。同时,因为牙石的存在可使得菌斑与组织表面紧密接触,引起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牙菌斑、牙石的长时间不清除,可能引起牙龈炎、牙周炎、牙龈出血、口臭等,最终导致牙齿的松动、脱落。而刷牙、漱口是无法去除牙石的,洗牙才是去除龈上菌斑和牙石最有效的方法。


此外,当我们食用某些食物和有色饮料时,牙齿上会堆积一些色素,形成茶渍牙、烟渍牙等,而洗牙过程能去除部分色素沉着。洁牙完成后,会用橡皮杯和抛光膏将牙齿表面打磨光滑,从而减缓菌斑的附着和牙石的形成。


然而,除了暴露在牙龈以上的部分,牙齿还拥有属于自己的“隐秘空间”。在牙齿与牙龈之间,存在一条小的缝隙,我们称之为“龈沟”。在正常情况下,牙龈与牙齿之间的龈沟很浅,一般小于等于3mm。


而如果口腔卫生习惯不好,会导致菌斑和食物残渣在牙齿表面堆积,从而使牙龈产生轻度的炎症,导致龈沟逐渐变大变深,这时候,称它为“沟”就不太合适了,我们会用另一个名称来称呼这种病理性的临床表现——牙周袋。


此时,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空间就如同一个个口袋一般,能够装下更多的脏东西。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就会造成更严重的牙周破坏,牙齿也从此被“牙周炎”给缠上了。在这种情况下,单纯洗牙肯定是不够的,对于这种深入牙龈以下的位置,我们就需要请出另一位针对牙周炎的大招——龈下刮治。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难免会对洁牙有一些误解或疑惑,于是下面就对人们最常提到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下科普。


1.“医生,网上说洗牙会把牙缝洗大的”


解答:洗完牙后我们常常会感觉牙缝变宽了。那么,真的是洗牙导致我们的牙缝变宽的吗?当然不是!牙缝变大可能是由牙龈萎缩导致的。生理性的牙龈萎缩即随着年龄增长每个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牙龈萎缩。而病理性的牙龈萎缩,比如长期不良的口腔卫生导致牙结石、牙龈炎、牙周炎等造成牙龈萎缩,直接后果就是牙缝变大,牙冠变长。洗牙前由于有牙石的覆盖,掩盖了真实的牙缝情况,一旦牙石清除,真实的牙缝就显现出来了。


2.“医生,网上说洗完牙的牙齿会变得敏感的”


解答:洗完牙后我们遇到冷热等刺激会出现牙齿酸痛等情况,变得敏感很多。那么,真的是洗牙导致我们的牙齿敏感的吗?当然不是!真正使我们感觉到敏感的是牙周疾病。正常的口腔牙齿会被牙周组织保护起来,避免了外周的刺激。如果长期不注意口腔卫生,牙结石覆盖了我们的牙齿及牙龈,破坏牙面,导致牙本质小管外露,洗牙前因有牙石的包裹对于外界的刺激不敏感,而洗牙后由于牙石的清除,受伤的牙齿直接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就容易对冷热产生敏感。


3.“医生,网上说洗牙会使牙齿变得松动的”


解答:洗完牙后我们常常会感觉牙齿变得容易松动了。那么,真的是洗牙导致我们的牙齿松动的吗?当然不是!牙菌斑可以引发牙龈炎、牙周炎等疾病,如果处理不及时可导致牙周组织和牙槽骨的吸收。牙槽骨是牙齿的重要支撑组织,稳定牙齿并保持其位置。当牙槽骨吸收即牙齿周围的支持骨组织逐渐减少或消失的过程,牙齿必然出现松动情况。洗牙前,牙石就像牙齿周边的水泥墙一样把松动的牙齿围住,掩盖了牙齿松动的情况,而把牙结石洗掉后牙齿就会表现出真实的松动情况。


4.“那么多久洗牙一次才合适”


解答:选择洗牙频率时,需要根据个人的口腔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进行评估,这个没有统一的标准。口腔卫生情况好的,常规保健洗牙的,建议每年洗1次牙;有口腔疾病的,如牙周疾病、牙齿松动、牙疼等问题的人,建议每3~6个月洗1次牙;戴保持器或活动义齿者,长期吸烟者和饮咖啡的人,建议每3~6个月洗1次牙。


5.最后我们说一下洗牙后要注意哪些呢?


(1)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洗牙后牙菌斑、牙石、色素仍会在牙齿上不断沉积,故要坚持每天正确的刷牙方式(巴氏刷牙法),使用牙线、牙间隙刷等清洁牙间隙。


(2)避免进食刺激性或过硬的食物:洗牙后两周内要避免过冷、过热等刺激,尽量少吃过硬的食物。


(3)避免进食颜色较深的食物:刚洗完牙容易产生外源性着色,故避免咖啡、酱油等颜色较重的食物。


(4)不要用力吮吸、舔舐或触碰牙龈,以免牙龈出血。


(5)定期复查。


山西省中医院 石瑾/文

责任编辑:李雅琴 李硕然

医学审核:姜峰

加入“姜大夫答疑”读者群

分享交流专业、有趣的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