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简介
张恨雨,四川省苍溪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副教授。中国文化与艺术促进会艺术博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张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国际文化贸易促进会书画艺术专业委员会特聘研究员,雄安丹青书画院特聘画家。
2001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并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并获硕士学位,师从段七丁教授;2015年考入中国艺术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先后师从宋雨桂和卢禹舜先生。2001至2019年任教于四川轻化工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绘画教研室主任。2019年任教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作品多次参加由中国美协、四川美协举办的各种展览,并主持多项省级课题并结题,发表专业学术论文、作品20多篇,出版教材2部、专著1部。
▲《春发知寒意》45x33cm
以吾为序
文/ 张恨雨
小时候,还在上幼儿园的我已目睹了我家大哥每年高中寒、暑假在农村老家黑黝的麦壳泥涂抹的墙壁上换了一拔又一拔的画,为通透的四壁泥墙很做了些装饰,什么状元郎、七仙女、秀才、书生等,尤其对七仙女飘逸婀娜的身姿念念不忘。二三年级时,我已经可以歪歪扭扭画出从我哥处偷师过来的状元郎。后来在小学六年级的儿童节上,我从全乡现场比画的几十个同学中脱颖而出,激动地捧回了一个“绘画比赛一等奖”,这张绘画比赛奖状将我这位懵懂稚气未脱的少年直接推到了画痴的边沿,从此也就更加迷恋画画的事儿了。然而小升初时,我不幸名落孙山,才方知学业的重要性。后来通过高考有幸进入西南师大美术学院进行专业学习,那时对山水画有种莫名的喜爱,细细想来,也许与我出生山区有关。
老家坐落于山间的平缓之地,四周不乏高山坠瀑、悬崖绝壁,还有河流盘绕、流水湍急。我上初中时要走三个多小时的山路,但沿途美得让人销魂,如层叠起伏的梯田;十余丈高的飞瀑;蜿蜒空寂的河滩;迤逦如带的溪流;阴翳茂密的丛林等。上高中的山路就更远了,一路美景也更多了,那些画面迄今仍悬挂于眼前。那时喜欢走路,每周末放学回家就跟旅行一样,看不完的花花草草,赏不尽的流水河滩,像与这些山水花木都有约定一样,感受它们的朝暮和四时之变,如郭熙在《林泉高致集》所讲那样:“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
有幸求学于西南师大,真正意义上的绘画开蒙启慧得益于陈航、苏甦、李白玲等诸老师的细心指教。后读研于川大,拜学于段七丁师门下,因师受渊厚家学熏染,不仅画学深厚,而且技艺精湛,为吾辈学画之所幸也。在段师处有幸领略绘画之奥妙,从临摹到写生再到创作,一套完整的习画经验成为我绘事的法宝。不惑之年本想偏安一隅,从此终老,然而有幸求学京华,问道艺术研究院,从宋雨桂、卢禹舜二师门下研学山水。遂有机会听名师谈艺论道,观赏名作,周游诸省,与同道者切磋于案上,遂眼界渐开,画艺渐有起色。近年山水画之余,也渐多花鸟画,更全面体会写意的笔墨精神和内涵,两相互补又各有专一,望能悟其一二,解乏愚钝。
“向心而栖”是我对绘画精神境界的一种诠释,画画的行为要归于本心的使然,最后画面的呈现将是心灵对现实的映照与升华,如同石壶先生讲,绘画不是画物质,而是在画精神。画画要做到“始于本心”,画出的东西方可出尘无华,若有私欲和杂念,一出手就格调低下。我的绘画“本心”可能始于从小与山水、花木形影相依的体念,形成我“观物体道”认知方法的基础,它使我在纷繁的物质世界里保有一份虚静、坚韧与豁达也。
甲辰立秋恨雨记于川大新南村清坊居
作品欣赏
▲《清蓉怪石》33x67cm
▲《花重锦官城之三》33x67cm
▲《芸香逢花开》33x135cm
▲《清池一隅》33x67cm
▲《春日舞繁荫》45x33cm
▲《竹石螳螂图》45x33cm
▲《雪梅傲霜》50x50cm
▲《春来花下意浓时》69x122cm
▲《小憩》26x50cm
▲《蝶舞丹竹》50x50cm
▲《芙蓉锦鸟图》34x137cm
▲《好雨知时节》34x137cm
▲《秋领染朝晖》79x213cm
▲《边城归暮》68×68cm
▲《陇上清流》130x90cm
▲《春山》34x137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