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双语普法入人心 普法宣传听得懂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位树理):“1986年的冬天,元谋县凉山乡连续下雪,七里多的路程,我手脚并用爬了3个多小时,饥寒交迫赶到村里参加普法会议。”在8月22日举行的2024年“全国网络普法行·云南站”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从事普法工作38年的“老普法人”李学平动情回顾起自己的普法经历。当时冒雪前去的李学平并没有受到彝族群众的欢迎,还没有散会,到会的人都快走光了。一位彝族老大妈对李学平说:“你讲的这些我们听不懂,也用不着。”

图片

  在8月22日举行的2024年“全国网络普法行·云南站”活动启动仪式现场,李学平分享自己的普法经历。(主办方供图)

  原来,有些彝族群众听不懂普通话,也不喜欢照本宣科的宣传方式。随着普法工作接连“碰壁”,李学平开始在不断改变普法方式。彝族群众在松树火把下、火塘边拉家常,李学平就加入其中用彝语讲解法律知识;彝族群众喜欢看花灯和跳左脚舞,李学平就编写含有普法内容的花灯、左脚舞歌曲,开展群众性娱乐普法活动,打开了普法工作的新局面。

  用群众听得懂的话普法,景洪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玉喃溜对此也深有体会。玉喃溜的普法历程源于她办理的岩某私自饲养蜂猴一案:犯罪嫌疑人岩某在自家茶地里发现刚出生不久的小猴,出于怜悯带回家中喂养,小猴长大后其主动将小猴放归大山,但相处久了小猴又主动回到岩某家中。了解到情况后,玉喃溜积极推动召开公开听证会,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介绍案件情况。听证员们在了解了案情后,一致同意检察机关对岩某作出不起诉的处理意见。

  玉喃溜想到,办一个案件只能挽救一个岩某,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很多不懂法的群众,要怎么办?

  “我当时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想到开展‘双语法治宣传’。”玉喃溜发挥自己懂傣语的优势,组织干警送法进村寨,用民族语言进行普法宣传。

图片

  在8月22日举行的2024年“全国网络普法行·云南站”活动启动仪式现场,玉喃溜分享普法经验。(主办方供图)

  刚开始的普法宣传并不顺利。“山上的橡胶水等着收,哪有时间听你们讲?”“你们讲的东西我们听不懂。”……玉喃溜并没有放弃,去哈尼族寨子普法时候,她就约着哈尼族检察官一起去,去基诺族寨子普法的时候,就和基诺族检察官一起。他们挨家挨户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

  2022年1月31日,一场特殊的审判在少数民族村寨开展,在景洪市勐龙镇贺管村委会叭嘎村小组直播公开开庭审理土某运送他人偷越国境案。庭审结束后,一位哈尼族大妈拉着玉喃溜的手对她说:“喃滴溜(傣语,意为家里唯一的宝贝女儿),你刚才讲的我们都听懂啦!你们把法庭开到我们村,我们觉得‘由猛’(哈尼语,意为非常好),很有用。”

  随着双语普法活动的深入,景洪市人民检察院还开设了手机直播双语普法栏目并拍摄《检察官微课堂》短视频,持续推进线上直播普法活动。

  这仅是云南持续推进网络普法宣传的一个缩影。云南普法紧贴网民需求,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融入网络普法中,打造了一批包括“罗平警方”“茶城森警”等在内的极具特色的云南网络普法品牌,鼓励支持“华仙大妈”等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网络普法,用群众听得懂、喜欢看的内容进行网络普法宣传,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在云岭大地蔚然成风。